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提出了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产业定位。其中,推动旅游业发展,是一大亮点。这是在综合考虑产业变革趋势、市场需求大势、区域竞争态势和资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郑宜平表示,内蒙古正在按照十九大对旅游业提出的新要求,新思想,新理念,制定内蒙古旅游业发展三年工作方案,全区旅游系统要转变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全力综合打造内蒙古旅游核心全套产品,主动实施“旅游+”,与各行业联合发展,推动旅产融合。
留住“乡愁” 推动精准扶贫
内蒙古旅游局高度重视富民扶贫这项工作,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模式,专门印发了《关于旅行社与农牧家乐旅游点结对扶贫的指导意见》,鼓励旅行社与农牧家乐旅游点合作经营,在常规线路中增加农牧家乐旅游点,开辟景区与农牧家乐旅游点融合线路。目前,已经有更多的旅游企业参与到精准扶贫的工作中,旅游企业得到资源,农牧民得到实惠,结对扶贫达成共赢。
在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梨花镇东壕赖村,村民姚四宏谈起旅游业发展的效益乐得合不拢嘴,他说:“我们村原来种大田,靠天吃饭,现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环境好了,营生也多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回来了。”东壕赖村党支部书记乔屹基说:“在旅游扶贫政策指引下,我们开办了农家乐富民山庄。目前,该项目吸纳本地村民、民间艺人和无业人员300多人就业,间接带动1500人左右就业。”
留住“乡愁”,突出“原乡”是乡村旅游的生命,《意见》要求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点,开发建设景区辐射型、古镇村落型、田园风光型、传统民俗型、养生度假型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村镇,推出高端牧场、高端农庄等旅游产品。扶持发展特色家庭旅游接待,推出“做一天蒙古人”旅游产品。到2020年,全区建成专业旅游村200个,标准化农家乐、牧家乐8000户,直接带动农牧民就业17万人以上,乡村旅游年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
技术致富 实现“人才强旅”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支持旅游业发展需要综合性政策,政府投入、金融支持、人才开发、用地管理等,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体系。为保障旅游业改革发展顺利推进,《意见》提出要实施“人才强旅”战略,科学制定中长期旅游人才发展规划,大力培育引进高层次旅游人才。支持高等院校开展旅游教学与科研,鼓励建设旅游研发中心、营销策划中心和实训基地。组建旅游智库,设立自治区旅游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设社会化旅游人才服务体系和市场化保障机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为了使旅游扶贫从技术上得到发展,早前,内蒙古自治区就曾经对从事农家乐、牧家游、乡村民俗、度假村等餐饮旅游业的相关人员70多人进行过技术培训。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培训班邀请到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和内蒙古阿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名厨担任本次授课教师。从农家乐、牧家游等餐饮旅游如何规范呈现民族礼仪,传承发扬草原传统文化,如何在较短的旅游季节增加旅游附加值,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餐饮业经营管理与服务交流沟通技巧等等方面进行了培训。
目前,内蒙古农村牧区旅游业渐趋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各地大力发展出各具特色的乡村牧区旅游产品,因地制宜鼓励农牧民发展乡村牧区旅游的良好局面。截至2015年底,内蒙古乡村旅游接待户超过4200家,其中星级接待户达381家,带动农牧民就业13万人,全年接待游客2860万人次,营业收入18亿元,2016年,有3.5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脱贫。(李 馨) 责任编辑:guanliyuan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