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之声:010-57027127 投稿邮箱;zggyzs@126.com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人员查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益现场

谭华炳:妙手临床30年 誉满杏林风弥远

时间:2016-08-17 14:26:20  来源:健康导报  作者:李莉
导读:医者仁心,他非凡的技术享誉鄂西北,他细致的服务成就杏林大家风范。他就是湖北医药学院肝病研究所所长、湖北医药学院第三临床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肝病(感染)科主任谭华炳。

  妙手临床30年 誉满杏林风弥远

湖北医药学院肝病研究所所长谭华炳教授的医德风范

  他勤学善问,工作能力突出,曾是省内最年轻的内科主任之一;他勇挑重担,将濒临倒闭的科室,发展成为省内知名专科;他独辟蹊径,深耕“整合医学”,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肝病治疗新路;他持之以恒,数十年如一坚持科研,屡次荣获省市重大科研奖项。

  从无心插柳选择从医,到集内科学于大成;从西医学校的学生,到中西医结合的医师;从县级医院副院长,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肝病(感染)科主任。30年,他的行医生涯,载满荣誉,也充满传奇色彩。

  医者仁心,他非凡的技术享誉鄂西北,他细致的服务成就杏林大家风范。他就是湖北医药学院肝病研究所所长、湖北医药学院第三临床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肝病(感染)科主任谭华炳。

  无心插柳,从医之路意外风生水起

  谭华炳与医学的结缘,颇有些无心插柳的色彩。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决定未来命运的1981年高考结束后,他面临两种选择:报考师范类学院或者医药类学院。正犹豫不决时,思想传统的祖父说了句话:“当医生稳定,有饭吃”。就这样,谭华炳报考了湖北医药学院(原名郧阳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5年的学医生涯,谭华炳孜孜不倦,勤奋求学,打下了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1986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老家房县人民医院从事内科工作,主攻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诊治。为了更好地履行医者的神圣职责——治病救人,他勤学善问,抓住工作中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提升自己。

  由于工作能力突出,1992年,年仅28岁的谭华炳被任命为内科主任,成为湖北省为数不多的年轻主任之一。1997年,他被任命为房县人民医院第二门诊部主任。两年后,他升任为医院副院长。

  2004年,谭华炳被调至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任职医务科副科长,代行科长之职。2006年,他又被借调至湖北省卫生厅医政医管处,参与全省医院管理年主题活动,得到湖北省卫生厅医政医管处的好评。2008年,借调期满的谭华炳回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担任中西医结合科主任,次年3月,又通过竞聘成为肝病(感染)科主任。

  临危受命,数次让濒危科室起死回生

  在谭华炳近30年的从医生涯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曾数次临危受命,让濒临倒闭的科室起死回生。

  2009年,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肝病(感染)科在连续5年两位数的负增长后,科室医教研均在全院排名倒数第一,正处于濒临倒闭的边缘。他在受命担任该科主任以后,通过调研,制订了科室“三增三树”的发展目标,即“强化管理增效益,中西结合增疗效,开拓市场增病源;培养名医树品牌,强化服务树人情,教研辅助树辉煌”。

  管理上,建立了科委会管理制度,建立了科室学科领导小组和科室经济管理小组,成功破解了困惑科室的管理上的难题。学术上,强化学科建设,强化临床科研能力,强化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人才培养的“四化”目标,即“学科专家硕导化,科研人员博士化,管床医师高级化,年轻医师硕士化”。远大的学科建设目标,与濒临倒闭的科室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但开弓没有回头箭,目标已经制定,必须独辟蹊径,他根据科室科研底子薄、科研人员短缺的现状,采取“借船出海,借鸡生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使用观和设备使用观,从零起步,开展科研工作,开展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工作。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在6年多的时间里,将一个医教研在全院倒数第一、濒临倒闭科室发展成为湖北省肝病(感染)病领域的先进科室。科室可开放床位140张,分3个病区,一个介入治疗中心,与湖北医药学院第三临床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湖北医药学院肝病研究所、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发热与新发传染病研究室一体化管理,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内科学)的主要组成单位,和十堰市重点专科。

  事实上,这并不是谭华炳第一次临危受命。早在1997年,他就让濒临倒闭的房县人民医院第二门诊部起死回生。2007年,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曾因业务发展不佳,一度被取消。2008年,他担任科主任后,通过特色专科建设,仅一年时间就让中西医结合科再现辉煌。

  二十年如一日,坚持进行绞股蓝科学研究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成为他西医研究中医药的动力,耳闻目染的中医药治疗的种种神奇是他开展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灵感。

  在担任房县人民医院内科主任期间,谭华炳开始涉足使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病,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并逐渐形成以绞股蓝为基础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病等研究方向。

  绞股蓝的主要成分为绞股蓝皂苷,是五加科植物之外,唯一含人参皂苷的植物,其被称为“南方人参”。但绞股蓝皂苷和人参皂苷又有所不同,绞股蓝只含二醇组皂苷而无三醇组皂苷,故无人参皂苷小剂量降压大剂量升压作用的双向调节作用。

  而据《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的说明,谭华炳的老家房县,正是“地道绞股蓝”的产地。自1999年开始,在科研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开始了绞股蓝科学研究。为了开展绞股蓝防治高脂血症、脂肪肝的实验研究,他将自己家里的一层楼房改修为研究场所,开始了漫长的绞股蓝实验研究之路,也成就了他辉煌的绞股蓝研究成就的起点。

  五年磨一剑。2005年,他所主导的《野生绞股蓝复方治疗高脂血症、脂肪肝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荣获2005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后,他陆续开展了《绞股蓝干预高脂血症性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绞股蓝干预脂肪肝的实验研究》、《绞股蓝皂苷对2型糖尿病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细胞核因子影响研究》、《绞股蓝皂苷对2型糖尿病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PPRA-γ影响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其绞股蓝(及其提取物绞股蓝皂苷)防治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科研又获十堰市科技进步奖3项。

  他开展的绞股蓝研究为患者带来了一个纯天然、有疗效、价格低廉的防治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病的良药,使许多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绞股蓝茶同时成为保健产业的“宠儿”。对绞股蓝产业来说,他的研究成果,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探索肝康Ⅱ号,为乙肝患者带来福音

  “我回去后要告诉更多的病友,来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治病,可以揽武当太极,悟道自然,享仁医大爱,悦心康体”。2015年6月11日,谭华炳收到了患者张先生,从数千里之外的河北石家庄寄来的感谢信。

  事情要从去年2月说起,张先生因“乙肝后肝硬化,2型糖尿病8年,甲胎蛋白异常增高,牙龈出血3月”,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多家大医院治疗效果不佳。后来,通过网络发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肝病(感染)科谭华炳教授应用肝康Ⅱ号治疗肝病,效果非常好。于是,跋涉数千里来到湖北十堰求医。

  经过系统检查、科学分析诊断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源性糖尿病,脾功能亢进,肝癌待排”。根据病情,谭华炳为患者制订了科学的治疗方案:西医抗病毒,解决乙肝病毒感染;中医以肝康Ⅱ号为基础调节免疫、清热、抗纤维化,同时给予调节血糖治疗。经过治疗,张先生的牙龈出血停止、血糖控制稳定,肝脏病情得到很大改善。出院后,他通过网络视频指导患者规范治疗、系统检查,患者病情逐渐好转。

  张先生复查结果显示,乙肝病毒阴性,甲胎蛋白正常,血糖正常(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肝功能正常,肾功能正常,尿常规正常,血常规接近正常。“这说明患者的肝硬化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糖尿病已经消失,肝癌癌前病变已经被逆转,脾功能亢进基本恢复” 。谭华炳说。

  据谭华炳介绍,张先生既有病毒性肝病,又有代谢性肝病,治疗十分棘手,加上患者已经64岁,存在许多治疗禁区,能够达到这样的治疗效果,创造了肝康Ⅱ号治疗肝病新的奇迹。

  事实上,全国各地像张先生这样接受肝康Ⅱ号治疗的患者并不少见。肝康II号复方诞生于1998年,该方剂由赤芍、丹参、生大黄、郁金等十几味中药组成,全方凉血、活血、化瘀、泻热、利胆、退黄;有效降低血清血栓烷素,改善血液粘滞、增加肝脏血流量,促进胆红素转化,增加胆汁分泌,利尿、通便、减轻内毒素血症,清除免疫复合物,抑制抗体生成,减轻肝脏免疫损伤。临床对比研究发现,肝康II号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肝衰竭有效率达74.5%,对照组为40%,2002年该研究获十堰市科技成果二等奖,2005年肝康Ⅱ号制剂研究在临床上的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但自此以后,由于各种原因,肝病(感染)科业务严重滑坡,科研工作停止。

  2009年,谭华炳担任肝病(感染)科主任后,立即组织科室专家对肝康Ⅱ号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攻关,将肝康Ⅱ号制剂应用于肝硬化(及并发症)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肝康Ⅱ号治疗慢性肝炎并发症的临床应用研究》、《血硫化氢浓度在观察肝康Ⅱ号治疗乙型肝炎相关肝纤维化、肝硬化疗效中的价值》获得湖北省科技成果登记证书。正在进行的《肝康Ⅱ号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和血浆硫化氢浓度影响研究》,将进一步探索肝康Ⅱ号治疗肝硬化的机理,将为肝康Ⅱ号的推广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独辟蹊径,实践整合医学奥妙

  近年来,整合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形式,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从西医的角度,整合医学就是从目前西医注重专科、专病的情况下回看,从整体的角度研究疾病,纠正前些年临床医学越分越细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端。从中医的角度看,“整合医学”就是“整体医学”,就是辨证唯物论“分久必合”;主张在疾病的防治中“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并举,综合治疗”。

  谭华炳医学实践之路,现在看来就是“整合医学”的实践之路,是一条化不利为有利的探索之路。

  大学毕业后,谭华炳回到家乡房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工作。当时山区县医院的急诊科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疾病均要接诊,2年的急诊科工作,拜《实用内科学》为师,练就了从整体观察疾病进展的能力,分析疑难疾病的能力。

  转内科工作后,专业定向为心血管内科,但县级医院的内科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疾病均是日常需要诊治和鉴别的疾病,这些进一步培养了谭华炳的整合医疗的思想,并且显示了“整体医疗”的优势。

  1998年,28岁的患者小芹因“纳差、便秘13个月”就诊,大便次数由原来每日1次逐渐减少至每周1次,伴纳差、体重增加(约10千克)、腹胀、易疲劳等;近2年月经量少、不规则。患者在省市多家大型医院消化科诊治,经胃镜、结肠镜、肝脏彩超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肝硬化”等,给予相关治疗效果不佳。他通过系统体检,发现患者毛发稀疏、眉毛少,他抓住“纳差、便秘”、“体重增加”、“毛发稀疏”的关系,通过检测甲状腺功能,确诊为“甲状腺机能减退”,通过补充甲状腺素片治疗,患者便秘得到治愈,体重恢复正常。

  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创建恢复期间,他利用“整合医学”的优势,开展的“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与脂肪性肝病关系的实验研究”、“脂肪肝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肝康Ⅳ号治疗脂肪肝”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取得显著的疗效,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科室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重建成功。

  2009年,在担任肝病(感染)科主任后,他拥有的“整合医学”的优势再次显示出来,他将心血管内科的特色与肝病临床特色有效结合,开展的“内源性硫化氢、一氧化氮在肝硬化性心肌病发病中的价值研究”、“肝康II号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硫化氢、一氧化氮水平影响研究”、“肝癌栓塞术后血清VEGF水平与CT灌注成像相关性研究”“人工肝技术拓展抢救爆发性胰腺炎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充分利用了心血管病相关知识与肝病的交叉性,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感染性疾病领域,他利用“整合医学”的优势,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将科室由“肝病科”转型为“肝病(感染)科”,使科室回到发展的正确轨道。几年时间里,不但诊治了“湖北省第一例输入性黑热病”、“湖北省第一例布鲁菌病”、“十堰市第一例流行性出血热”、“十堰市第一例输入性恶性疟疾”,而且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败血症、甲流等诊治领域也取得重大进步。他利用“整体医学”的优势,通过管理学PDCA循环,建立了“不明原因发热病因诊断体系”、“布鲁菌病临床与实验室诊断体系”、“恙虫病临床特征与实验室积分诊断体系”,使感染性疾病诊断程序化、系统化。目前感染发热疾病研究已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4篇,在中华传染病杂志发表论文2篇,在统计源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济世活人,杏林春意浓。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谭华炳独秀于杏林。放眼未来,临床经验丰富、正值盛年的他必将迸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李莉)

  谭华炳简介

  谭华炳,男,主任医师,3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肝病(感染)科主任,湖北医药学院肝病研究所所长,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发热疾病研究室主任,湖北医药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人工肝与肝衰竭学组全国委员、全国肝病科普咨询专家、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第三届委员、湖北省感染病分会常委、湖北省中医中药学会肝病学会常委、十堰市肝病学会主任委员,是《中国医药导报》、《湖北医药学院学报》的编委。享受湖北省政府津贴和十堰市政府特殊津贴。

  在中药绞股蓝及其提取物绞股蓝皂苷的基础和临床应用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十堰市科技进步奖4项。在中药复方肝康Ⅱ号治疗肝衰竭、肝硬化、肝纤维化领域开展了系列研究,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获得4项十堰市科技进步奖。

  在感染性疾病领域,组织完成了大量的疑难危重病例诊治,《PDCA管理模式在不明原因发热病因诊断中的探索性应用》、《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思维》在湖北省感染性疾病领域被广泛推广。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