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之声:010-57027127 投稿邮箱;zggyzs@126.com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人员查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益教育

一个宏志班引发的助学行动

时间:2017-11-24 14:06:56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导读:22年前,广渠门中学开办宏志班,这个班专门招收生活困难但品学兼优的高中生,开创了北京市乃至全国教育扶贫的先河。

 22年前,广渠门中学开办宏志班,这个班专门招收生活困难但品学兼优的高中生,开创了北京市乃至全国教育扶贫的先河。从那以后,宏志班、鸿鹄班、自立工程、助学工程、春雨工程、雏鹰基金、热心基金……不同名称、不同形式的“宏志行动”在京城广泛开展,越来越多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获得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改变了人生命运。

  宏志班诞生几经周折

  1995年9月1日,54名生活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走进广渠门中学宽敞明亮的教室,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他们梦寐以求的高中学习。他们成为第一届宏志班的学生。

  宏志班的由来,与时任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委员会委员、广渠门中学校长李金海有着重要联系。

  1994年,李金海在一些私立学校中发现,这些学校教室里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宿舍里可以睡上“席梦思”软床;吃的饭菜能够与高档饭馆媲美;学生穿的衣服更是时髦华贵与众不同。在学校中,他遇到这样一个场面:有位十五六岁的学生,向“大款”父亲要零花钱,张口就是3000元,并且如愿以偿。

  这件事,让这位老教师的心里很不平静:这样能培养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吗?同在一片蓝天下,有人如此阔绰甚至奢侈地上学,有人却连学也上不起,这种反差也未免太大了吧?

  此后,李金海不止一次地在心里打下这样的问号:“那些家庭贫困而品学兼优的孩子怎么办?那些经过教育可以成为社会动力,不经过教育可能成为社会阻力的高智商孩子怎么办?”

  他下定决心,在学校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每年拿出10万元,办个高中“特困生班”。招收这个班学生的标准是,家庭人均月收入200元以下,中考时成绩优秀。

  然而,这个想法在得到学校内外多数同行和老师支持的同时,真要实施却不容易,诸如资金、师资、教室、宿舍,乃至从北京城里抠出这些穷孩子单办一个班、办学方向是否正确等问题困扰着学校。

  幸亏得到市领导的全力支持,宏志班几经周折,终于诞生了。

  《宏志班的故事》引发社会共鸣

  1996年1月5日,本报在1版显著位置刊发了由著名作家梁秉堃撰写的《宏志班的故事》。这篇长篇通讯,让人们知道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宏志班。

  班里需要买两个暖壶,负责买暖壶的学生韩颖却只买回两只暖壶的胆,然后,她从母亲的工厂里要来两个废弃的旧暖壶壳,自己装好以后又刷上油漆,其中有一只的提手没有了,就用一根塑料绳来代替。对此,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认为这是天经地义。

  班里的同学多数都从来没有穿过毛衣毛裤,有的同学甚至空心穿着一身棉袄、棉裤,肚脐还露在外边儿;有个同学的父亲是残疾人,每月只拿178元退休金养活一家人,而这个同学一有空就得捡点儿废品卖;平时他们好像根本不知道“零花钱”这个概念,不少同学的身上一文不名,有钱的也就是一两毛。是的,他们几乎都是一贫如洗,有的仅仅是另一个意义上的财富——贫穷。

  这篇稿件见报后,在读者中引发强烈共鸣,编辑部的热线电话铃声不断,很多读者表示他们被广渠门中学宏志班学生在逆境中发奋学习、吃苦耐劳、独立自强的精神深深打动。一位叫“李德生”的读者说,读着读着,自己禁不住热泪盈眶……

  那一阵子,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广渠门中学宏志班学生的关爱。有公司决定每年拿出5000元在宏志班设立奖学金;64岁的退休职工贺英将300元送到本报,希望捐给宏志班;崇文小学五年级学生罗逸打电话给报社,想把零花钱捐给宏志班的大哥哥大姐姐们……

  从本报1996年1月9日1版刊发的、题为“宏志班牵动万千读者心”的一组读者来信中不难看出,《宏志班的故事》掀起了一轮关于助学话题的讨论。

  读者李亚平写道:宏志班的同学生活上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令人同情和佩服。建议社会上或各学校里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找朋友”的活动,这样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读者毛文伶写道:希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采用不同方式支持宏志班的办学方向,让更多的穷孩子圆了读书梦。

  宏志班成立之时,恰是社会舆论关注独生子女目无尊长、自私、缺乏责任感和承受力等问题之时,他们和宏志班学生间鲜明的反差,让整个社会开始反思: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

  北京日报社赞助宏志班

  1996年1月11日,由北京日报社倡导的“宏志行动”正式启动。北京日报社连续三年每年支持资金10万元人民币,帮助密云二中兴办宏志班。(1996年1月11日《北京日报》1版,《“宏志行动”开始启动》)

  根据记载,长篇通讯《宏志班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读者在来电、来信中提到,宏志班首批54个孩子是幸运儿,但北京城可能还有不少贫困生,他们升学的问题怎么办?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抓好教育,关键在行动。为此,北京日报社决定,继广渠门中学创办宏志班之后,帮助密云二中兴办一个宏志班。发起“宏志行动”,就是为了进一步引起全社会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继续就学问题的关注。

  当时的密云县(现密云区)是本市比较贫困的区县之一。北京日报社支持密云二中兴办宏志班,是从密云县内招收50名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旨在为国家和当地培养人才。

  1996年9月1日,密云二中宏志班正式开班。

  “北京市宏志奖学金”设立

  1996年8月1日,本报在1版刊发消息《市委市政府决定 为贫困高中生设立北京市宏志奖学金》。从当年9月起,本市开始向品学兼优、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210元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本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颁发“北京市宏志奖学金”,每位获奖者可得到500元奖学金,并免交当年的学杂费。

  当时,在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本市已使一批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1994年本市提出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支持、帮助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高中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广渠门中学在社会各界的资助下,首先为贫困学生开办了宏志班,在全市以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北京市宏志奖学金”,是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重教助学良好风尚的新举措。

  “宏志行动”在京城延续

  继广渠门中学宏志班、密云二中宏志班后,扶助贫困学生继续求学的“宏志行动”开始在全市范围展开。

  1996年,一项旨在使贫困学生享有职业教育权利的“自立工程”在劲松职高启动,15名来自残疾人贫困家庭的“自立生”,不但各项学习费用全免,每天还得到一份免费午餐。

  同年,由来自全国17个省市老少边穷地区的17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在北京力迈学校组成了“鸿鹄班”。这个由汉、藏、回、苗、壮、拉祜、畲7个民族的学生组成的集体,以立鸿鹄之志自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建设家乡。

  那段时间,各区县也纷纷推出“助学工程”。西城区对177名家庭人均收入低于200元的贫困生免收学杂费;顺义县(现顺义区)筹资40万元实施“春雨工程”,为贫困生减免学习费用9万余元;门头沟区每年拨款30万元,专门补助山区寄宿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通县(现通州区)设立了100万元“运河雏鹰基金”,扶助特困生,奖励贫困、特困生中的优秀者。

  “宏志行动”还得到了许多同龄人的热烈响应。海淀区3万多名中学生团员,以特殊团费的形式,每人每月多交5分钱,设立了中学生“热心基金”,为西颐中学和19中的两名同学解决了上学的费用。

  宏志班、鸿鹄班、自立工程、助学工程、春雨工程、雏鹰基金、热心基金……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不同名称、不同形式的“宏志行动”广泛开展。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宏志行动”,渐渐让贫困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化整为零”。

  如今,宏志精神在京城家喻户晓,越来越多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获得了继续学习的机会,由此改变了人生命运。(文字 贾晓燕)

责任编辑:guanliyuan1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