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之声:010-57027127 投稿邮箱;zggyzs@126.com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人员查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企业与法

用“明规则”驱逐“潜规则”

时间:2013-07-17 15:47:05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马洪超
导读: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跨国企业,都不应有侥幸心理,只有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实现长远发展。

  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跨国企业,都不应有侥幸心理,只有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实现长远发展

  近几日,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部分高管,因涉嫌商业行贿进而提高药品售价等原因被立案侦查,引起广泛关注。联想到此前对部分洋奶粉企业展开的价格反垄断调查,有观点揣测近期的系列举动是否意味着相关部门希望通过打压外资企业而保护本土企业。

  这种揣测实属毫无必要的联想。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启动的一系列反垄断调查看,除洋奶粉企业,国内一些大型白酒企业等也在被调查之列;对葛兰素史克等药企的查处,更重点指向涉案的腐败官员。可见,相关调查“对事不对人”,主要是针对当前市场上出现的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力图用法律和市场手段予以纠偏,确保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从长期看,这些举措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更加公平开放,用市场的“明规则”驱逐长期存在的“潜规则”。

  实际上,近年来要求监管部门调查某些跨国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呼声不绝于耳。少数跨国企业倚仗自身雄厚实力在我国市场大玩“潜规则”,或利用强势市场地位对价格进行操纵,或通过行贿等非法手段进行利益输送,或对我国消费者采取差别化对待策略,压制了竞争对手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这些做法有悖市场经济公平公正原则,不但不利于行业发展,也最终增加了人们社会经济生活的成本。因此,此次相关部门利用法律手段对少数跨国企业展开调查,对行业来说有利于规范竞争秩序,对消费者来说则有望得到价格下降的实惠。更重要的是,此举还将有力警示其他行业和企业遵守规范经营理念,进一步净化社会主义市场环境。

  对少数企业不正当竞争的调查,除了能带来上述效果,也反映出我国政府部门正悄然发生的职能转变。某种意义上讲,少数洋企业前些年之所以能够用不正当竞争行为占据市场,与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特别是“重审批轻监管”等漏洞有关。以药品进入市场为例,某种新药若要进入我国市场,需要与很多部门打交道,其中注册涉及药监部门,价格涉及发改部门,进医保涉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进地方涉及地方招标办,进医院更是涉及医院从管理者到医生各层级等。环节如此之多,并且操作不透明,极容易发生腐败行为。这就要求政府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上来。一方面,要简政放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另一方面,在减少微观事务管理后,腾出更多精力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各类法律法规,为市场主体提供“明规则”,并保证规则得到有力执行。

  我们相信,此次系列调查是政府对市场违规行为纠偏的一个新的开始。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跨国企业,都不应再有侥幸心理,只有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企业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实现长远发展,“中国经济升级版”也才能具备更加坚实的微观基础。(马洪超)

责任编辑:guanliyuan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扫二维码关注法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