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曾是巴川街道的优势产业之一。但由于传统农业效益下降,这些年,街道不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导致农村大面积田地利用率低下。根据县里2012年蔬菜基地新建方案要求,巴川街道“西郊菜园”应运而生。 同时,巴川街道将围绕构筑“繁荣社区、美丽乡村”的战略规划,利用“西郊菜园”发展现代“庄园经济”,以此引领当地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提前统筹规划,利用有利条件打造城郊生态园 巴川街道“西郊菜园”距县城1公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和地利条件,非常适合种植蔬菜、水果。因此,街道因地制宜,在接龙村和玉皇村打造无公害蔬菜成片基地。 据巴川街道办事处主任张桂生介绍,现规划的蔬菜基地核心区范围涉及接龙村的14个社和玉皇村的15个社,实施面积5000亩。该基地村级水泥公路、社社通公路、院院通人行便道等均已修好,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交通非常便利。 “现在,周末郊游的市民越来越多。我们打算以蔬菜基地核心区为依托,把‘西郊菜园’打造成一个占地面积8000亩的集果蔬种植、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城郊生态示范园,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要求。”张桂生介绍,根据规划,“西郊菜园”由观赏型农业带、瓜果园、花卉苗圃、水产养殖、休闲体验农业等构成。“319国道横贯整个菜园,对路过铜梁的乘客而言,观赏型农业带将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提高招商“门槛”,引导业主精心打造“小庄园” “城郊土地资源非常宝贵,我们不愿意用来发展粗放式农业。”张桂生说,传统的粗放式农业模式不利于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也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如果要让巴川街道“西郊菜园”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必须先引导当地的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 张桂生说,现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土地的分割使规种植模难以扩大。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就没有资本的投入。“为了让农民手里的土地流转出来,街道做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 “不但如此,我们还提高了招商‘门槛’,在引进业主时进行严格筛选。”张桂生介绍,“西郊菜园”所引进的业主必须有实力,要求租用土地必须在100亩以上;必须种植无公害蔬菜、水果,禁止用肥水搞水产养殖。 据介绍,街道之所以对业主提出如此“苛刻”的要求,就是为了将当前农村最缺乏的现代管理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引入土地,与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进行最优化配置,以增加土地产出,促使土地升值。 “对业主提出高要求,也是为了确保‘西郊菜园’所产出的蔬菜、水果优质且无公害。”张桂生介绍,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每个有实力的业主在街道的统筹之下,都能精心打造自己的“小庄园”。只有这些“小庄园”各有特色,组成的“西郊菜园”这个“大庄园”才会多姿多彩。 凡是“西郊菜园”引进的业主,巴川街道都将会组织他们到一些成功的蔬菜基地学习,使其开阔眼界,转变思想,真正把“庄园经济”规模经营的理论引入到农业生产经营中,从而加快推进“西郊菜园”种植业的集约化、农业的现代化。 突出综合效应,让“庄园经济”引领农业走向现代化 11月1日,巴川街道与铜梁县泰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铜梁县禾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重庆泉辉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了集中签约。3个农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9亿元,租地5100亩。 “农村现代‘庄园经济’发展的两大前提是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和民资积累。”张桂生说,传统农业效益低,在街道对当地农民进行广泛宣传动员之后,绝大多数农民都愿意把土地承包给业主。这就为业主承包、开发土地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庄园经济”在开发经营过程中,需要雇用大量常年工和季节工,可以大量吸纳当地劳动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农户可以实现家门口就业,取得劳动报酬。 “我们虽然成功引进了3家业主,但从长远看,目前仍处于打基础阶段。”张桂生说,街道将利用“西郊菜园”地理条件好、交通便捷、人文条件好等优势,在2013年建成2000亩蔬菜基地,2015年完全建成5000亩蔬菜基地核心区。建成后,蔬菜年产量可达10000吨,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以上,可解决农民就近就业500人以上。可带动1769户农民年均增收近万元,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据介绍,“西郊菜园”打造成熟后,将从生产产品、营销服务、休闲观光等不同环节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新的农业资源、旅游产品吸引游客,推动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同时,辅以冷链物流、蔬菜加工功能与超市对接,实现由田间到餐桌的一条龙服务,兼具经济、生态、社会三重效益。“届时,‘西郊菜园’将是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其‘庄园经济’会引领当地农业走向现代化,‘繁荣社区、美丽乡村’的战略规划也会变成现实。”张桂生说。 (记者 卿德胜) 责任编辑:xinb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