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之声:010-57027127 投稿邮箱;zggyzs@126.com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人员查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农与法

新农村建设从微观经济学要素入手

时间:2013-11-08 18:17:55  来源:法治报道  作者:庄昆霖
导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核心目标是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根本在于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目标,不得不做好就业、城镇化、国民待遇、政府投资等微观经济要素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核心目标是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根本在于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目标,不得不做好就业、城镇化、国民待遇、政府投资等微观经济要素工作。

  据测算,以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的警戒标准,综合国外经验和科技进步因素,大概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但现在中国的农业人口却高达64222万,产业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不可避免,如何做好近5.5亿农业人口的有效就业关乎新农村建设成效。而这就需要一、二、三产业同时发力:在第一产业中,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作物,提升附加值,推广高效农业;在工业布局中,要考虑就近布局,结合各地实际,适当发展附加值且高就业吸引能力强的企业;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应得到支持促进,规范化管理,作为新农村建设曲线超越的发力点。做不好就业这张答卷,很难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实现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

  十八大以来,城镇化和美丽中国作为发展立足点摆在了新的高度。而城镇化是以产业集聚为支撑,将农业人口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人的城镇化。立足点在于现代化,以现代化推进城镇化,现代化是通过高效益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吸引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推动。例如,浙江湖州织里镇的童装市场立足晚晴以来纺织基础,以产业聚集带动市场贸易,以市场贸易带动第三产业,实现了全产业链、全产业带的高附加值,其核心在于优势资源的准确定位,竞争力的发掘。

  另一个问题是长期以来的二元制结构,使得广大的农民在“国民待遇”上屡遇尴尬。这就要不断在教育平衡发展、新农村合作医疗、社会养老保险上花大力气。解决好“国民待遇”。

  增加农民的收入,建设好新农村政府的投资主体不能缺位。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良种基地的建设;二是农田水利的投入;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四是对农民的技术培养。其次是要发展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中药材、养殖等。各地可以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民按订单安心生产,公司负责销售。

  通过系列措施准确解决经济要素的实施,一定会护航好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发展,农村持续繁荣的大好局面。(通讯员 庄昆霖)

责任编辑:guanliyuan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扫二维码关注法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