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智商”型——证明“我是我”
原籍驻马店的陶先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其身份证尾号被更改。将户口迁至北京时,为了证明“我是我”,他办了两次结婚证,一个月内在北京和驻马店之间跑了7趟。后来,陶先生回到驻马店,找到邻居开出证明:“我是在这出生的、长大的”,才艰难证明了自己的身份。
“无法证明”型——“撕钱”证明、“吵架”证明、“摔倒”证明
居民为各种证明焦头烂额的时候,社区也逐渐成为包办百事的“万能贴”。老太摔伤找保险赔偿,要社区开“非打架斗殴受伤”证明;夫妻闹离婚,需证明妻子“与丈夫常常吵架”;孩子撕碎纸币,需证明“残币不是故意撕的”……有数据表明,社区开出的证明中,“奇葩”者占六成以上。
多部门相继出台政策措施 荒唐证明有望成过去式
随着多地掀起曝光“奇葩证明”的热潮,社会对这些“任性”证明的看法,也逐渐由吐槽转变为理性思考。一定情况下,证明“我妈是我妈”、“还健在”、“婚前未婚”无可厚非,但是繁杂的证明,仍给老百姓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2015年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时,李克强总理引入“证明我妈是我妈”的事例,痛斥某些政府办事机构,并费解地发问:“老百姓办个事儿咋就这么难?政府给老百姓办事为啥要设这么多道“障碍”?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