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之声讯 据新华网 《慈善法》实施即将满一年,公益慈善事业整体上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基金会作为公益生态链的重要一环,它的理念、价值观、战略方向,尤其是资金导向对整个公益事业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近日,一场以《慈善蓝皮书(2017)》中《2016年度中国基金会发展报告》的深度解读为契机的“慈善沙龙”正式举行,在现场,《慈善公益报》记者与基金会行业实践者、观察者、研究者一起,共议中国基金会发展中的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共同探索中国基金会的改变与创新。
基金会展现慈善力量
极有启示意义的是,2017年是多家基金会——中国现代慈善领域后起之秀的群体力量:南都公益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等纷纷进入10周年、5周年的发展节点,“倾听”“新开启”“未来”成为它们共同的关键词。
从基金会中心网执行副理事长程刚分享的数据中,记者看到,截至2017年7月27日,中国基金会的数量已经达到6067家。近年来,全国基金会数量增加明显,而基金会净资产也稳步增长,在2016年底达到了1319亿元。
如今基金会在公益慈善领域承担了什么角色?这个问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是这样回答记者的:“如果做一个比喻的话,我会把基金会比作公益领域中的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虽然它的数量不是很多,但起到支柱性的作用,它是一个动力源,给公益行业注入能量。”
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刘振国高度评价了基金会尤其是非公募基金会近年来为中国慈善事业所做的贡献。他表示,多年来,非公募基金会与其他慈善组织一道,动员了大量社会资源,开展了众多公益慈善项目,为推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走出去 布局新未来
通过沙龙现场专家的分享,记者了解到,现在中国有一些基金会已经开始走出去,在境外进行活动。专家认为,现在中国强大以后,我们应该鼓励基金会走出去;与此同时,一些国外、境外的基金会也在走进来,“走出去”和“走进来”其实是一个维度,就是中国的开放。
程刚认为,基金会走出去,是一种大国胸怀的体现,公益应该是最不分界限的。民族、国家这些边界在公益里面不应是限定因素,真正的公益价值不分国界,这并不是号召舍己为人,而是说,公益价值的提升不管发生在哪里,我们一定都是受益者。公益要有更广的胸怀和眼界。
当然,中国基金会的“走出去”也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高级政策倡导官员裴彬表示,中国基金会走出去或者国际化,还需要战略伙伴关系,很多国际机构是全球有运作,例如像英国儿童救助会和美慈国际这样的国际组织,都可以成为中国基金会走出去参与全球发展的战略伙伴。通过沟通交流,熟悉国际话语权,才能在国际上发声把中国经验带出去。
对于基金会未来的布局,贾西津说:“从基金会行业的趋势看,我认为由个人或企业设立的基金会是未来要去关注的一个方向,也会是以后基金会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另外,社区基金会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增长点。”
未来基金会应该要去扮演一个公益的蓄水池、能量源和行业支持者的角色,发挥在公益行业中的支柱性作用,这样公益行业才会成为社会自治的主体,为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型提供路径。贾西津为未来基金会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参考的发展方向。(泊 伟) 责任编辑:guanliyuan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