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之声讯 据新华网 地处贵州省东南部的三都县,素有“中国水晶葡萄之乡”“中国赛马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国字号美誉。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在2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世居着水、苗、布依、侗等26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96.7%,而水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7%,因此这里是水族群众的大本营、聚集区和经济社会文化中心。
近年来,从这里百姓的衣食住行,到医疗教育、社会养老,从可感可知的民生小事,到可展可望的民生大计,三都始终把民生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脚下的土地当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积极探索并总结了四位一体的“三都扶贫模式”和经验,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建县之初增长105倍,大大提升了当地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
三大民生映射宜居之城
办好教育是最大的民心工程。《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自建县以来,三都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累计投入资金44.9亿元,全县教师队伍由235人扩大至3680人,全县中小学和学前教育在校生达71300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逐步向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和“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新两基迈进。
同时,三都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启动实施合作医疗大病商业保险,累计补偿新农合达4.68亿元。社会保障水平节节提高,城乡养老保险、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救灾救助等综合保障体系全部建立。让水族同胞可以及时看上病,看得起病。
此外,三都不断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一个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小城镇初具规模,三合、周覃、普安列入全国重点镇,周覃、普安列入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大河、都江、中和、九阡等山区民族特色小城镇初具雏形。截至2016年,三都城镇规划区面积达271.6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升到46.11%,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成功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城镇品位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给三都人民带来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温馨。“中国水族文化名城”因此应运而生。
三都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城市,还在乡村。农村危房的改造,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异地移民搬迁的安置,勤劳智慧的三都人正在将三都建设成一座新型的现代宜居之城。近年来,三都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特色村寨,发展乡村旅游。高平村接待游客20万人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2.5亿元以上,穷乡僻壤的高平村经过建设开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开启四位一体“三都扶贫模式”
据介绍,三都县产业化扶贫、山地高效农业、集团帮扶、乡村旅游共同组成的四位一体“三都扶贫模式”,奏响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改善的三部曲,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27元,比建县之初增长105倍。
作为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三都还有5.98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2015年底,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上,国家宗教事务局被列为定点帮扶三都的中央国家机关。
为使帮扶工作有目标、有措施、有成效,国家宗教事务局结合三都县情实际和前期调研成果,认真编制了《国家宗教事务局定点扶贫工作规划(2016-2020年)》,同时,牵头梳理制定了《三都水族自治县急需帮扶和协调项目书》,进一步明确了帮扶对象、帮扶项目和帮扶措施,真正做到了有部署、有规划、有落实,为各个帮扶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准确指导。截至2017年3月,国家宗教事务局协调帮扶三都县,已签订的意向帮扶协议资金总计5000余万元,已落地帮扶资金1800余万元,在建设项目46个。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对口帮扶单位的调整,广州市海珠区、黄浦区也从深圳接过对口帮扶和定点帮扶的接力棒,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继续发力,不克不退,在扶贫帮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经贸合作、民生改善等方面给予了三都县无私的帮助,有效地促进了三都县经济社会发展。
现今,在党中央、省、州对贫困县帮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汇合有力的帮扶力量,三都县经过多年探索所形成了一条符合自身定位的发展道路,以“更精准、更有成效脱贫”为目标,在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上,干群共同撸起袖子加油干,携手同行奔小康,以满腔的激情与信心努力将三都县打造成民族自治县脱贫攻坚样板区。(权 敬) 责任编辑:guanliyuan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