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12月5日电(记者尹思源)第38个国际志愿者日来临前夕,今年53岁的“笑笑姐”王玮平正在为第二天的授课做着准备,她是天津津一助残公益服务中心的创始人。
多年的志愿服务经历,让她成了不少受助者心中的依靠。
王玮平在助残志愿服务中。新华社记者 尹思源 摄
“有困难就找‘笑笑姐’。”在受助者和许多同事眼中,王玮平总是笑呵呵的。王玮平也总说,要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传递给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对象。时间久了,“笑笑姐”的名头逐渐打响。“很多人只知道我叫‘笑笑姐’,不知道我本名叫什么。”王玮平一边说,一边露出标志性的微笑。
王玮平的父亲是一位退役军人,母亲是一位老党员,两人经常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她从小就会主动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大学毕业后又成了志愿者。“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为社会做点贡献。”
2012年,王玮平接到一位残疾人的求助,希望她的团队能在一场活动中对残疾人进行协助。“那时我才意识到,针对残疾人群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意义重大。”王玮平说,也是从那时起,她开始从事助残志愿服务工作。
为了解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她带领志愿者们深入全国多地进行实地走访,与受助人面对面,近距离了解受助人的生活情况,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帮扶方案。2020年8月,天津津一助残公益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团队关注助残志愿服务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解决残疾人的出行、生活、就医、子女教育等急困愁盼问题。
4日晚,王玮平来到天津西青信泰中医医院看望一位71岁的残疾老人。一周前早上9点,王玮平陪老人来到医院,挂号、缴费、办理入院手续、陪诊……全部忙完将老人安顿好,她才放心地离开医院,此时已是晚上7点多。“老人没有子女又行动不便,平时独居在家,我们就是要帮助这样的残疾人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王玮平说。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许多残疾人也完成了从“受助者”到志愿者的身份转变,在津一助残公益队伍中,已有200多名残疾人志愿者。
服务心智障碍青年的“心青年”赋能陪伴是许多残疾人志愿者参与的一项重要工作。5日,52岁的视障人士刘颖正在活动室内做着心智障碍青年赋能陪伴工作。折纸、画图、读书……几位心智障碍青年在刘颖的带领下发出阵阵笑声。
“他们大多没有自理能力,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关心。”刘颖说,“我们在助残公益服务中获益,如今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残疾人。”
“‘笑笑姐’就像一颗颜色微黄的星星。”刘颖解释说,颜色微黄,看起来更温暖。
“只要还有残疾人需要我的帮助,我就会一直坚持做下去。”王玮平说。 责任编辑:S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