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之声讯 据中国经济网 北京门头沟皓月园小区居民刘素珍最近觉得进出楼门时方便了许多。和许多北京老人一样,先掏钥匙后开门,已是她几十年的老习惯。对于手机一晃就能打开家门这件事,她至今仍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已经眼花好多年了,钥匙半天对不准锁孔。”两天前,刘素珍去小区物业办理了“门城通”,下载APP后,手机贴近一晃,单元门应声打开。
“门城通”是北京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区级试点,也是北京智慧城市建设的新近剪影。它基于社区生活场景,实现小区通知公告、物业服务、手机门禁、生活缴费等便民服务的一体化集成,昔日百姓不得不亲自奔走的生活服务、便民服务和政务服务,现在基本一一做到足不出户。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诸多变化,正在悄然滋润提升着北京居民的工作学习和家常生活。门头沟区100多个社区的一百多万居民,已经开始习惯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种种新便利。办事指南、服务索引、网上申报、进度查询、许可公示、网上评议……包括54项审批事项的全方位手机端政务服务,使“门城通”这一门头沟区政务服务的统一出口,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门城通”只是北京智慧城市建设的一段京西缩影,“北京通”则是这一智慧建设大场景中的全局之作。作为北京试点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入口,它将实现政府等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服务协同。
数据显示,北京市一站式政务APP“北京通”已在2016年底上线试运行,截止2017年9月, “北京通”卡现已累计发放2046多万张,社保卡持卡人达到1900多万人。市民在通过手机实名认证,拿到属于自己的12位唯一编号后,即可登录享受相关的就医、公积金、社保等公共服务。
权威消息显示,继“门城通”之后,“北京通”的东城版本与通州版本即将试点,未来两年内,北京各区都将推出各自的区级服务APP。
朝阳区一则关于垃圾的故事,一直为当地居民所称道。
早在2016年,朝阳区劲松五区就迎来了名叫“绿馨小屋”的垃圾分类“新帮手”。这个小区的1200户居民每天产生大约5吨生活垃圾,随着“小屋”的到来,居民郭阿姨也多了一门“必修课”:每天提着分好类的生活垃圾,在“绿馨小屋”处称重刷卡。凭着垃圾分类积分,她已经在小区兑换了一次洗涤剂。
郭阿姨刷的“首创智慧绿卡”是朝阳区智慧城市建设的众多载体之一。通过随卡建立的“绿色档案”,居民的日常垃圾分类行动可以兑换成生活用品或社区服务。
“我们家现有两个垃圾桶,一个装果皮菜叶,一个装废旧报纸。”郭阿姨说,智慧城市建设为大家带来的,在更加科学和更为高效之外,还有市民意识和环保意识的明显提升。
有专家指出,“智慧北京”既是北京信息化发展的新形态,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北京的发展主题之一。伴随智能融合的信息化应用,将为北京面向未来形成创新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发挥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
根据北京智慧城市建设的未来布局,信息化将与城市经济社会各方面实现深度融合,随着其信息化整体发展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由“数字北京”向“智慧北京”的全面跃升将指日可待。
放眼北京十六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铿锵有力——
东城区以人、地、物、事、情、组织等为基本元素,社会网格进一步细化,实现了人、组织和服务的有机整合,做到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
西城区推出“全响应”社会服务,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形成从感知、传达到响应的闭环服务流,一个全联动、全时空、全参与的“第三代行政服务中心”呼之欲出。
朝阳区建设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实现政府事项的全平台监控。
北京联合大学创设全国高校中首个智慧城市学院,拥有国家级智慧旅游实验室,编写了智慧旅游相关标准体系。
……
创新驱动成长,智慧引领未来。
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故事,正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络绎上演。一个个崭新的智慧故事,一个个火热的智慧场景,正在点燃北京面向未来的憧憬,升起北京市民眼中关于智慧生活的向往和希望。(千龙网记者 刘美君)
责任编辑:guanliyuan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