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之声:010-57027127 投稿邮箱;zggyzs@126.com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人员查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丽中国

愿这片太阳升起的土地 不再贫瘠

时间:2019-07-24 15:59:56  来源:  作者:
导读:乌兰察布因地表植被稀疏、土壤沙化严重,成为了我国1979年以来造林绿化的主战场。耗时多年,经过国家强力的环境整治,包括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今天的乌兰察布才甩掉了“地上无草”的贫瘠帽子,才在这块玄武岩上建起了一座绿色之城。

一束阳光,穿透5楼病房的玻璃窗,照射在年近68岁的赵德清老人身上。他微微睁开了右眼,小心翼翼感受着阳光的亮度,接着笑开了。

7月13日这一天,对赵大爷来说极其重要。时隔两年,他终于看清了近在眼前的家人。这是他和他家人从未想过的好事。

此前,在乌兰察布市朝聚眼科医院里,赵大爷从被确诊为“双眼老年性白内障”病症,到右眼接受“光明行”复明手术,整个过程不过短短的三天时间,而且不用花上一分钱。

这一天,为他揭开纱布的并非一位医护人员,而是一位特殊的志愿者——千里迢迢从深圳飞过来的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据院长白斯日古楞介绍,这次手术的费用,除了国家医保报销一部分外,剩下的全部由平安集团出资捐助,并通过“光明行”公益活动展开。任汇川此行正是代表了平安集团,前来探望这些接受白内障手术的病患们。

实际上,像赵大爷这样患有白内障的贫困老人,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并非个例。即使乌兰察布拥有“太阳升起的地方”之美誉,但在这片看似美丽的土地上,却有着许多不被看见的贫瘠。

乌兰察布地处内蒙古高原屋脊,平均海拔1403米,由于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风沙大、土壤干旱等环境条件,让这片土地比其它平原地区,不仅更容易发生白内障疾病,还更难以进行传统农业耕种,更不易养护绿植树木……

这一切,都导致了诸多因病致贫、产业发展困难、居住条件恶劣等问题,也让乌兰察布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里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一个地区。

阳光,也可以是希望的开端

七月阳光虽好,但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之下,还是让人感到颇为不适,特别是对于眼睛。这也是为什么乌兰察布地区白内障发病率远高于平原地区。

今年68岁的赵德清,和同样年迈多病的老伴,平日生活在距离乌兰察布市区一百多公里外的兴和县店子镇南湾村里。他们虽育有两子一女,但子女均迫于贫困外出打工,家里留下6岁的孙子,需要自己和老伴来照顾。

但也因此,长期在阳光下耕种的赵大爷,没能躲过强紫外线照射带来的损伤。

两年前,他的双眼开始感到不舒服,视力下降进而模糊起来,渐渐看不清老伴和孙子的模样,生活不能自理,田地荒废了,一下就从劳动力变成了家里的负担。赵大爷早年因患肺气肿,需长期吃药治疗,生活已是十分艰辛,经济来源仅依靠自己下地种田的微薄收入,常常入不敷出。

“本以为这是天意,年纪老了就该看不见了。”但是,一位老乡复明的消息,还是让赵大爷一家人看到了希望。

在老乡的口中,他们知道了“光明行”公益活动,知道了贫困老人可以拥有免费做复明手术的机会。于是在家人的帮助下,赵大爷前往接受了相关的医疗筛查与红十字会贫困认定,很快,确定了到医院进一步诊疗与手术的时间。

事情进展得很顺利,故事回到了开头——

“做手术的过程感觉疼不疼?”“不疼,感觉很快。”“我帮您揭掉,一开始您不能使劲揉它,先保护几天,就能彻底好的。手术技术很好,会一直没问题的。”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为赵大爷轻轻揭开纱布,并叮嘱了好几句。

任汇川为做完眼睛手术的白内障患者揭纱布

他说的“手术技术”,实际是指一种国际较为领先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技术,完成手术仅需10分钟左右。据了解,这种手术每例费用近5000元左右。如不是免费,很多贫困老人是负担不起的,更舍不得花钱治疗。

得知这种情况,平安集团与内蒙古红十字会共同发起了“光明行”公益活动,并捐赠450万元,定向用于为乌兰察布1000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2000例免费复明手术。赵大爷就是其中一位扶贫公益的受益者。

“在乌兰察布11个旗县区里,有8个是国家级贫困县,2个是自治区级的贫困县,其中低保老人高达22万。”在朝聚医院白斯日古楞院长看来,赵大爷是“因病致贫”的典型例子之一,“面对庞大的贫困老人患者,我们组织了5支医疗筛查队下乡,希望让更多人知道有这类免费的手术。”

因为“光明行”公益活动,才有了赵大爷的这次手术。一星期后,他还将迎来左眼的免费复明手术。不到半个月,他的双眼将全部恢复正常,重返正轨,看见熟悉的家人、可爱的孙子,也许还会看见脱离贫困的希望之光。

干旱,却有了燕麦的滋润

当地人都知道,乌兰察布十年九旱,自然耕种条件较差。特别是全市地下玄武岩覆盖面积大、岩层深厚,地表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干旱,年降水量仅340mm,但年蒸发量却高达2000mm。这一切,无疑加重了贫困农户耕种的难度。

“咱这里因为缺水,找水源非常困难,为浇灌马铃薯、葵花等‘吃水’的作物,的确费劲。但燕麦不一样,因为抗旱可以省很多力,而且一片地一直种燕麦不会变贫瘠。要是种了马铃薯,每两年还得轮茬种燕麦,还要花钱找储窖。”

干旱、水资源匮乏等问题,也曾困扰着贫困农户谢大爷。今年66岁的谢大爷,生活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东油坊村,平日和老伴以种植农作物为生。

据了解,在乌兰察布市政府公布的致贫因素中,现有贫困人口中,因生产资金缺乏致贫占19.7%,因病致贫占30.6%,因灾致贫占15.4%,因子女上学致贫占7.3%。可见,除了最严峻的因病致贫外,第二大致贫因素是生产资金缺乏。

不过,自2018年开始,谢大爷和其他贫困农户的种植苦恼,得到了资金上的帮扶与技术上的解决。去年在平安集团的帮扶下,乌兰察布的阴山优麦企业向当地108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发放了经过优质培育的燕麦种子,可为贫困户增加每亩150-200斤的产量;并以高于市场价20%的保价标准,向贫困户收购最终收成的燕麦。

这些燕麦种子的费用,实际上是从平安首创的“平安扶贫贷”而来。在中国市场上,用于农户个人参与农业生产的信贷基金成本高、担保要求多,这对于贫困农户来说,门槛较高、压力也大。

“平安扶贫贷”正是针对这一痛点,通过“保证保险+全额贴息”实现撬动了一年3000万、两年共6000万的贷款扶贫资金,用于为贫困户购买生产资料,同时提供专业技术指导等,落实产业扶贫“造血”功能。

卢文兵作为乌兰察布阴山优麦的民营企业家,一直希望将本地三宝之一的燕麦,走出一条产业化与品牌化的道路,以龙头企业的姿态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

“去年,我们最大的问题是销售。多亏了平安给予的系统性支持与帮扶,不仅为我们找咨询公司、做市场调研,平安集团马总还为优麦代言,平安员工也在拉动销售,还通过电商渠道把产业链都打通了。”卢文兵说,在去年至今的阴山优麦的销售中,平安协销了约1500万元,使得户均增加纯收入近5千元,“这让我们的信心倍增,也敢于跟贫困户签大面积的订单了,预计今年将带动260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卢卫兵给任汇川一行介绍阴山优麦的情况

在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的阴山优麦产业园里,燕麦农产品不仅实现了半自动化、消费品牌化的深加工、包装链条,销往全国各地;还为当地贫困户带来了一定的就业机会,提供稳定收入。

“5月份在家里种地,到9月份地里收割完后,我就过来厂里上班了。”常洁是其中一位受益的贫困农户。多年前,她的丈夫外出打工,腰落下了病,自己变成了家庭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渴望摆脱贫困的她,两年前来到阴山优麦应聘包装工人,现在还与合伙人承保了100亩地种植燕麦,并与公司签订收购订单。

收入稳定了,生活有了保障,常洁笑着说,“以前不敢买衣服,现在也敢买了。”一个朴素的愿望达成,已足以给常洁带来一份简单的幸福与满足。

绿色,是美丽乡村的模样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本应是乌兰察布原有的模样。

但随着上世纪60年代的大规模垦荒和过度放牧,导致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也让乌兰察布渐渐成为人们口中那个“地下无宝,地上无草”之地。

在乌兰察布,曾经有许多贫困户偏居一隅,居住在残墙破门、土房旧窗的危房之中,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隐患大,生活得不到保障。

如今,“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乌兰察布已不是一句口号式的空话。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土牧尔台镇有针对性地实施了异地搬迁,已将周边贫困村民集中安置到了镇区东侧的移民新村和幸福苑中。

这是目前全旗规模最大的集中安置点,占地面积380亩,规划建设746户,其中贫困户174户,非贫困户572户。搬迁后,村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发展庭院经济,或者到该安置点里的扶贫车间打工、发展家庭手工业、自主择业或创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经营脱贫致富的新生活。

走进移民新村与幸福苑,一排排红屋顶白墙面的新房,如同城郊里的联排别墅。虽然每间占地面积不算大,但比起原先贫困户在村里的危房、土房,显然是干净、整洁、亮堂了许多。

“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墙面上一句句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标语,还能看到整齐划一的太阳能路灯、公共垃圾车,各种抗风耐旱的果树、乔木和灌木丛,以及园区活动广场上放置的一系列公共健身器材。

据当地村干部介绍,这些民生基础设施配套,是在平安集团的投入与帮扶下建成的。此前,平安还在“三村晖”APP推出了“多一片绿叶,多一份幸福”植树公益活动,号召志愿者参与到乌兰察布土牧尔台镇移民新村中的线下植树活动中,帮助当地建设美丽乡村。

正所谓“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大、干燥等先天不良的气候条件,无形中增加了乌兰察布地区的树木养护成本。针对此情况,平安在未来三年里,将会持续对该园区已种下的8500多株树木进行养护,保证一定的存活率。

在乌兰察布植树造绿,的确比其他地方困难得多。这是历史的教训。

彼时,乌兰察布因地表植被稀疏、土壤沙化严重,成为了我国1979年以来造林绿化的主战场。耗时多年,经过国家强力的环境整治,包括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今天的乌兰察布才甩掉了“地上无草”的贫瘠帽子,才在这块玄武岩上建起了一座绿色之城。

乌兰察布草原风光

此时,这片土地上人民,正在一步步脱离贫困,努力回到健康、富足的生活。在这个没有硝烟的反贫困的战场上,乌兰察布正以它惯有的低姿态,远离贫瘠、默默崛起。这份打动人的力量,就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过的话语——

“在我们亲爱的土地上,有多少朴素的花朵默默地开放在荒山野地里。”

责任编辑:guanliyuan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