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之声:010-57027127 投稿邮箱;zggyzs@126.com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人员查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益现场

做媒体融合的拓荒者——访毕书清

时间:2015-10-27 16:52:59  来源:中国报协网  作者:
导读: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从2005年中国传统媒体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至今已整整十年。十年间,与传统媒体联手进行数字化转型探索的公司不知道有多少,大浪淘沙后,毕书清带领的联合通讯依然坚挺在数字化转型一线。

  目前,市场上能够实现原版百分之百、零误差解析的只有我们一家公司。另外,在压缩技术方面,目前与我们合作的上千家报刊从合作之日至今所有数据,我们都收录在库,下一步将实现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到现在的每期报刊都可以数字化呈现。这么庞大的数据实际占用的内存空间很小,这也是其他公司用图片呈现报纸方式所无法企及的。

  记者:随着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的兴起,我们获取新闻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原版解析的意义在哪里?产品的定位和未来又是怎样的?

  毕书清:就原版解析的意义来说,报纸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在公信力上比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更胜一筹。我们不可否认,新兴媒体的兴起大大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了新闻信息的时效性。但是由于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时刻充斥着假新闻和谣言等负能量的内容,所以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或是谣言四起时,人们会更多去看传统纸媒的报道和解读,而报纸在手机上的原版呈现,既满足了人们获取权威信息的需求,也符合人们随时随地使用新媒体的习惯。

  产品定位方面,从"报讯通1.0"到现在的"联合通讯5.0",我们在坚持数字化转型道路的前提下,也一直致力于"红色"正能量的传播。除了原版呈现的报纸是党报以外,从"联合通讯5.0"加入的即时新闻也可以看出,我们在中央政策解读、反腐以及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都及时跟进,第一时间为用户提供权威、可信度高的新闻。随着经济转型步伐加快,日益增多的意识形态杂音、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缺位,都对我们联合通讯提出了"红色"传播、正能量传播的要求。

  记者: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更多时候习惯碎片化阅读,报纸原版解析带有纸媒的严肃性和专业性,会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吗?

  毕书清: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已经逐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这两代人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远远超出传统媒体,但如果他们从新媒体获取的信息是低俗而非高端的、混乱而非权威的,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也正因此,媒体融合战略部署的关键点是,传统媒体的改革步伐远没有跟上媒体环境发展的脚步。解决之道就要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更好地建立与受众的沟通渠道,从而让主流声音占据传播阵地制高点。我们对纸质报纸的原版解析,就是致力于国家主流信息、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希望在多元的舆论场中激浊扬清。

  记者:当下网络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传统媒体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可以从您的切身体验给我们谈谈这些变化吗?

  毕书清:事实证明,移动新媒体正在逐渐成为主流媒体,移动互联网在新闻传播领域引发大变革,带领市场和消费者进入智能化、数字化、互动化的新媒体时代。在受众反馈方面,移动新媒体平台拓展了用户多渠道反馈的可能性,丰富了新闻评论的内容和形式,通过整合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使得有影响力的观点迅速传播,从而构建全方位、跨媒体的互动平台。

  以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预演为例,联合通讯于8月22日10:30正式发布《中国9·3阅兵总体安排》,到19:00阅读人数已突破100万,到8月23日10:30预演结束时,阅读量已达3200万。这是新闻史上"红色新闻类题材"无论是在传播速度还是数量上,绝无仅有的飞跃。而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目前为5.7亿,此次新闻数字传播的受众率为5.6%,每小时受众133.3万人,每分钟受众2.2万人,每秒钟受众370人。这次实践是典型的新闻数字传播,短短24小时受众人数达3200万人次,30万人分享。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