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齐
中国公益之声讯 据中国经济网 最近几年,被称为中国创业者的“黄金时代”,投身“双创”大潮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日前发布的一份就业报告显示,近五年来,毕业即创业的大学生人数翻了一番。然而,相较于上扬的人数,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并不算高,即使在浙江等创业环境较好的省份也仅有5%左右。对此,舆论反应不一,有人感言这样的数字已殊为不易,也有人献计献策,呼吁为大学生补齐资金缺乏、社会资源不足等创业短板。
“双创”是经济活力之源、转型升级之道,相关部门为大学生营造更好的创业环境理所应当。只是很多人紧张这5%的成功率,着实没有什么必要。报告将“创业成功率”定义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存活率”。在笔者看来,这算不上严谨,存活并不意味着活得好,更描述不了创业项目有多少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恐怕难与成功划等号。更重要的是,创业是一个长期过程,根据一时的状况去评判难言客观,也有些狭隘。有的创业者也许当下困顿,但只要尝试不停止,谁能否认下一刻成功的可能?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关注固然是好,但还得多一点耐心和从容。
很大程度上,大学生创业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短期的成功,而在于长期的成长。通过这样的磨炼,培养出一支有想法、有胆识、有韧劲的人才队伍,涵养起崇尚创新创造的社会氛围,才是最有价值的。应该看到,在竞争激烈的创业场上,成功与失败,再明显不过地演绎着辩证逻辑。三年五载的顺风顺水,也许会让创业者失去磨砺自身的机会。而一时半刻的挫折,也许会激发出令人称奇的成长。乔布斯“最难受的时候”是被赶出苹果,创办NeXT又连续赔钱8年;马云曾经被叫“黄页骗子”,刚小有所成又失去决策权……当时的情境让人沮丧,但长远来看,若非这些经历,也不见得会有之后的故事。只要认准了方向,朝前走的每一步都“功不唐捐”。
执着于“短期存活率”,多少折射出急功近利的社会浮躁心态,而这会直接地影响到创业本身。时下有一种典型的创业情境——怀揣着“金点子”的人们,在咖啡厅中高谈阔论,或者还伴随着炫目的演示,巴不得三言两语就将风投纳入囊中,快速进阶“创业领袖”。把成功简单化为拉投资、求生存的狭隘“成功学”,极易将创业梦想带入变现怪圈。也许就在功成名就的欲望下、在资本泡沫的沉浮中,那些珍贵的创新火花便一闪而过,做百年老店的初心也归于沉寂了。评价创业是否成功,应当将时间放得更长、视野放得更大,不妨几十年之后再回望,这项创业、这代创客为社会带来了什么。这或许才是更正确的“评判观”。
“双创”大潮再热,成功的创业也只能是实打实地干出来的。回顾美国上世纪“咆哮的20年代”,创业者们欣然拥抱现代科技,带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当下那些互联网神话的缔造者,也无不为社会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变革。我们的国家,更缺少的还是这样踏实肯干、精耕细作、有梦想有情怀的创业者,因为他们才可能营造出创新创业真正的“黄金时代”。 责任编辑:guanliyuan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