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之声讯 据新华网 他们是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爸爸妈妈和22岁的双胞胎儿子,在太原上学的小儿子打篮球时突发脑出血,生命戛然而止。从四川赶来的父母悲痛过后,决定把孩子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图为家属签署捐献相关协议书。 闫娟供图 摄
中新网太原9月13日电 题: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生死“摆渡人”
作者 范丽芳
“每天都会看到有人生、有人死,我的工作就是协助死者的家属完成器官捐献意愿,同时让等待移植的患者有活下去的希望。”“80后”闫娟是山西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三年间,有许多次因遭到一些家属的打骂想放弃,但最终又因另一些家属的善举而坚持下来。
器官捐赠是指人被诊断脑死亡、只能依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生命体征时,基于个人生前的意愿且家属的同意,以无偿捐赠的方式,把自己的器官捐赠给濒临死亡、等待移植的病人,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
在执行过程中,有多数情况是不成功的,可能是器官长时间衰竭不符合捐献条件,或者捐献者所在医院不愿意配合,还有的仅仅是因为死者亲属的一句话。 范丽芳 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受此观念影响,中国人体器官移植供需比例失衡,30万等待移植的患者中,不足1万人得到满足,其余都在等待中死亡。为寻找到更多的人体器官捐献来源,在山西省红十字会、山西省卫生计生委主导下,“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在山西应运而生。2014年,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的闫娟成为其中一员,同时也成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工作关乎捐献是否成功。“接到电话,一秒也不能等,不管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节假日更是奢谈。”闫娟说,最难的是,患者去世后家属沉浸在悲痛中,协调员既要陪伴和安抚,也要争分夺秒去沟通,如果死亡时间太久,器官衰竭后会导致捐献失败。这意味着本可获得新生的患者要继续漫长的等待。
闫娟正在安抚捐献者家属。 范丽芳 摄
沟通和协调是闫娟的日常工作,与火葬场、医院、医护人员、家属,民政局多方协调。在执行过程中,不成功的情况也占到多数,可能是因器官长期衰竭不符合捐献条件,或者是捐献者所在医院不愿意配合,还有的仅仅是因为死者亲属一句反对的话。
为了让捐献过程顺利,协调员首先需要获得家属信任,“只要换位思考,真诚对待,多数家属是比较容易沟通的。”但遭遇人身攻击和语言侮辱也是常有的事。而每次正当闫娟犹豫要不要放弃时,另一个家属的举动让她决定坚持下去。
“每次站在生命的转折点,工作的压力都让我无比压抑。这次却让我震撼和感动。”闫娟在她的日记中记录,他们是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爸爸妈妈和22岁的双胞胎儿子,在太原上学的小儿子打篮球时突发脑出血,生命戛然而止。从四川赶来的父母悲痛过后,决定把孩子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哥哥说弟弟生前就乐于助人,肯定也希望这么做。
这名死者捐出的一对眼角膜、一对肾脏和一个肝脏,挽救了三个被病痛折磨的家庭,闫娟说,“如果我们放弃了,等待救治的人就更没有希望了。”
三年间,闫娟与上百个家庭进行友善沟通,协助28个家庭完成人体器官捐献意愿,这些器官挽救了数十名等待移植的患者。像闫娟一样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山西有38人,全国有2000多人。 范丽芳 摄
从2016年开始,民众对于人体器官捐献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几乎每个大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急诊科都能看到关于人体器官捐献的介绍。”闫娟说,三年间,她与上百个家庭进行友善沟通,协助28个家庭完成人体器官捐献意愿,这些器官挽救了数十名等待移植的患者。像闫娟一样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山西有38人,全国有2000多人。
根据相关规定,捐献者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在病情救治需要接受人体器官移植时,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排序。此外,从2012年开始,捐助者家属可以获得一次性的适当的救助款,用于医疗救助和丧葬补助等。(完) 责任编辑:guanliyuan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