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回顾社会发展史,亦是一部反贫困的历史。从2013年到2021年,中国用了8年时间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一大壮举,书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中国奇迹。
破冰之功,绝非一春之暖。从扶贫到振兴,链条上的每一环,都由社会全体共同创造,在日渐高起的复兴事业里,企业作用不断凸显,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
一家有责任心的企业,在欠发达地区的结对帮扶中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
11月17日,在南方周末2022筑梦者公益大会上,荣获“乡村振兴贡献奖”的东风日产,为这个问题给出了充满向上力量的答案。
从2018年开始,东风日产承接助攻广西南宁马山县脱贫的任务,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输血造血、扶智扶志。在东风日产扶贫工作队和当地群众共同努力下,马山县经济、教育、基础设施等发生了巨大改变,73个贫困村摘帽、93708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84%。
浩荡的东风,唤醒了过去沉睡的千山万弄。如今,红水河蜿蜒过的这片八桂大地,已是旧貌换新颜。这一幕“山乡巨变”的故事也因此备受关注。
南宁市马山县
一场9年的接力
会鼓,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独有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浑厚的擂鼓声响彻群山之间的时候,也意味着这片土地,又将踏入一个新的发展节点。
2020年7月,作为东风日产选拔出的驻点扶贫干部,方志从广州驾车前往马山县立星村村委会挂职,担任驻村书记,六百多公里的路途,夹杂着一路的期冀与忐忑。
“十三五”时期,立星村属于国家级贫困村,建档立卡249户贫困户1093人,2016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仅0.73万元,几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村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方志到来的两个月前,立星村刚迎来脱贫攻坚收官之战里程碑式的成果:经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批准,马山县整体退出贫困县序列。
新官上任,方志一面要巩固好前期脱贫工作的卓越成果,另一方面,又要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向乡村振兴迈出坚实的脚步。来到立星村之前,方志是东风日产技术中心的一名汽车工程师,每天打交道的,是各项沉默的数据和有规律的数字模型,从研发基地走向田间地头,野蛮生长出的挑战,完全指向的是另一番天地。
方志不是唯一一个面临过这类问题的人。从2013年东风公司成为马山县对口帮扶企业开始,扶贫的接力棒在这9年的时间里,递交给了一批又一批的东风人。方志接过来的时候,他已经是指派到立星村的第四任驻村支书。在他之前赴任的,东风日产发动机分公司变速箱党支部书记毛厚军,亦是带着坚定的信念来到立星村,依托产业扶持优势,马不停蹄地带领村民拓宽了农产品的创收之路,其中,依托地理种植优势打造的沃柑品牌,已远销境外,走进了千家万户。
2018年,助力马山县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正式成为东风日产的年度重点工作。为了从根本上扭转马山县的贫困现状,东风日产公司投入大量资源,在大山深处全方位铺开产业布局。经过几任东风扶贫工作队驻村书记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立星村在种鹅产业、特色蔬菜水果种植、蓝莓产业、预制菜产业等产业振兴上取得了初步进展,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致富。
两年任期结束后,方志应召返回原来的岗位,新来的“90后”驻村第一书记,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正信心满满地织画起村子里的发展蓝图。
东风日产领导一行走访马山县立星村贫困户
走回来,走回去
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没有具体的时间点。但方志在任期间,已经敏锐地观察到了村庄开始“热闹”起来。
逐渐荒芜的耕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和儿童以及随处可见的白色垃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上述几个剪影,构建起立星村的恶性循环。在规模浩大的城镇化进程裹挟之下,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成为一个时代的必然选择,日渐“空心”的立星村,失去了最重要的倚仗,向前发展得跌跌撞撞。
不论是脱贫攻坚的战场还是乡村振兴的征途,人口永远是最不可或缺的一环。每一任驻村的扶贫干部都深谙这个道理,在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一直关注着“人”的问题。只有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当地的特色产业才能走出大山,找到更大的市场和舞台。
覃庆财是东风公司派驻到立星村第一任书记找到的致富带头人。2015年,十几岁就外出打工的覃庆财回村种下了20亩桑树。2016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成立了养蚕合作社,正好给当时村子里留守的一群中年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这次成功的样本,如同在花圃里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精心浇灌以后,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更多青壮年“回流”,成为村子里的“领头羊”,带着身边的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2021年,东风日产投入210万元,帮扶立星村建立产业发展中心,做村内周边农产品的整合开发和深加工,一系列帮扶举措给村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在东风的“吹拂”下,经过几任东风扶贫工作队驻村书记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各种特色产业在马山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留在村里就有钱赚”已经逐渐成为村民的共识,“出走的”人们重新回来,挣钱的同时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不必再忍受离散之苦。一段日趋稳定的家庭关系里,孩子是最终的受益人,亦是未来发展的希望。
在过去疲于奔命的贫困岁月中,教育后退到基本需求以外,是许多家长的共识,而重峦沟壑间长大的孩子,更是难以理解上学的意义。今非昔比,回乡的大人们,在“一年更比一年好”的图景中,开始将目光投向下一代的教育问题。让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一直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教育既会影响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前景,也将决定青年能否在乡村振兴中成才。
在过去的几年里,立星小学的校舍,站到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第一线。2020年以来,东风日产加强对立星小学的教育帮扶工作,先后投入了350万左右,实施整体提升计划,用以支持马山教育事业发展。新修好的校舍里,阳光操场、爱心阅览室、学生午托室等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图书漂流、公益课堂、天籁合唱团等课外活动也日渐丰富……
今年,立星小学有两个孩子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这是走出大山的第一步,立星乡村委也决定,每年的村集体收入专门划出一部分,用来奖励考上大学的学生。“爱出者爱返”,这些像候鸟一样飞出大山的娃娃们,见了更好的世界,终有一天,也会再次回来。
有人满怀抱负而去,有人满怀希望而归,熙熙攘攘间,源头活水来。
去往更远的地方
立星村村民苏理丹曾经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8年开始,靠着养牛实现了脱贫摘帽,又在东风日产的帮扶下,将养牛产业发展壮大,帮助更多村民走出贫困。
日子越过越红火,但提及脱贫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朴实内敛的汉子,眼里有光,“如今我新房建好了,小孩读书也不怕没钱了”,安安心心求学的孩子们,让他坚信,立星村“一代更比一代强”。
“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是扶贫脱贫以及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共识。“智”和“志”是内力、内因,只有从教育入手,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的这种内力、内因,形成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真正的“拔出穷根”。
事实上,东风日产在立星小学的教育扶持,仅仅是其作为一家责任央企在创新教育扶贫的一处样本、一个缩影,整个东风公司对教育扶贫的关注,起步于更早之前。
东风日产在2008年就设立阳光关爱基金会,从2009年开始,立足于欠发达地区的知识普惠,在全国范围推行“阳光关爱”活动。十三年来,“阳光关爱”行动已先后走进了全国18省58站,爱心里程超8.6万公里,在东风日产的组织和帮助下,受惠学校的阅读环境、阅读质量和阅读水平均获得大幅度提升,其中的受惠师生近100万人。
2019年在立星小学捐建的东风日产阳光关爱阅读室
自2019年开始,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东风日产、南方周末共同发起的“阳光关爱·i读计划”公益项目,已先后走进全国13个省份,捐建16所智能阅读室,捐赠累计超过5万册书籍,并邀请了40多位来自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知名人士为乡村孩子授课,多维度、立体化提高乡村儿童的阅读环境,让更多孩子通过阅读走向更大世界。
2022年度“阳光关爱·i读计划”广东站启动仪式现场
用真情与担当,东风日产切实为乡村的孩子,在贫困的山区“凿”出一片光亮,替他们打开探索世界的大门,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垫下第一块基石。
扶贫是一项大工程,需要的不仅是资金、渠道,更需要耐心、关注度。在累计投入超过8000万元,帮助马山县推进 “1(1类项目扶贫)+3(3级消费扶贫)+N(创新扶贫)”,并于2020年顺利脱贫后,东风日产的脚步并未停歇,长效的变化必然会在祖国更广袤的大地上发生。
通过实施“赋能工程”,打造产业扶贫、项目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文旅扶贫的“东风套餐”,作为定点帮扶的企业,东风日产交出了一份“扶贫扶志”的优异答卷,马山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蜕变。
村企联动仍在延续,以当地资源优势结合东风日产的产业优势,马山县已造出4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农特品牌,实现年人均增收8000元左右,向实现乡村振兴的愿景,扎扎实实地迈出了大步,也给同样摸索乡村振兴发展道路的同行人,送上了定心丸。
在未来,东风日产仍将以“乡村振兴”为己任,坚持在定点帮扶区域投入,坚持发展公益事业,探索企业在帮扶工作中能够抵达多远的地方。 责任编辑:guanliy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