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江南,多雨湿润。
中国公益之声讯 据新华网 6月29至3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慈善专家学者和慈善机构的代表,汇聚在慈善大爱之城———浙江绍兴,在由中国慈善联合会主办,绍兴市民政局、绍兴市慈善总会协办的2017中国城市慈善文化论坛上,共同探讨城市慈善文化对推动社会稳定和谐、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实施路径。
慈善,可以衡量一座城市的“温度”,是反映社会和谐安定的“晴雨表”。“一座城市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有多大?市民参与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的热情有多高?这些都对一座城市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意义。”绍兴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市慈善总会会长徐明光说。
在围绕“中国城市慈善文化发展路径”的主题探讨中,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和纬度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最近北京开始实施机动车在斑马线附近要礼让行人的新规,这就是一个城市慈善文化的最好体现之一。”浙江省慈善总会副会长李刚表示,城市慈善文化的建设,一定要从大慈善的角度切入,并做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此外城市慈善文化建设还要与志愿服务文化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生活相结合,与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相结合,与地域文化、校园文化等相结合。”李刚认为,城市慈善化的建设可以实现项目化、市场化,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手段推动慈善文化发展,通过资源供给、志愿服务等同步推动,从真正意义上推动城市慈善文化建设。
“多年来各级爱心人士为各阶层市民提供有效帮扶,为弥补城市公共服务不足做出了突出贡献,体现了慈善事业对提升社会服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市长协会女市长分会原副会长张学斌看来,建设包容的可持续发展城市,需要在城市范围内形成全面
慈善的价值观和慈善文化,让公益慈善与城市市民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形成人人向善,关爱他人的文化氛围。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社会学教研室主任谢志强则认为,“善”是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本源问题。
“城市发展要以人为本,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中展开我们的慈善文化。”谢志强表示,一座城市在“善”的理念下,首先要实现基本人口服务均等化,让困难阶层同样能够享受到国家公共服务的阳光和雨露。在谢志强看来,“这是大善。其次是有一个好的价值理念,有好的方式方法,让慈善事业由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要让老百姓、让全社会都来参与。”
“慈善已经是现代人所追求的新的生活方式之一,慈善文化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更光强调,在城市慈善建设中,政府应弱化对慈善事业的行政职能,消除对慈善事业的指令性管理,将功能转化为“政策推动、服务提供、信息汇总、平台搭建、社会联络”等,对慈善机构的管理也应该侧重于引导、监督、审计和评估等方面。
据了解,为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慈善的发展状况,中国慈善联合会已经连续发布四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从社会捐赠、志愿服务、慈善组织、慈善经济贡献、政府支持、慈善文化等六个方面对51个指标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是对我国区域慈善事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监测和科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其统计、分析结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重视,被业界形象地称为“城市爱心GDP”。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乐善好施的民族,有几千年优秀的慈善传统,有非常发达的传统慈善文化。我们借这个机会邀请优秀学者、各地一线慈善工作者以及领导,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活化传统慈善文化,并在城市慈善文化的建设中发扬光大,凝心聚力,共同为打造‘城市爱心GDP’而努力,这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中国慈善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彭建梅说。
随后,围绕“慈善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题,来自陕西、北京、广州、成都、宁波、郑州、长沙、苏州、济宁、临沂、盐城、乐山等地的慈善组织代表,从本地慈善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慈善文化遗址和设施的保护及利用、慈善理念普及的相关举措等方面分享了各地慈善文化建设中的经验与成果。
针对诸多城市各有特色的慈善文化建设与发展,与会专家学者也给予了点评和支招。
“我国的慈善事业,已经从精英慈善向大众慈善转变,这其实也标志着城市慈善文化的兴起———慈善不再是特定人群的事情,而是与每一个市民息息相关的。”中国慈善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委、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何文炯总结说。
在何文炯看来,大众慈善是现代慈善的重要特点,城市大众参与慈善,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他就如何推动大众慈善的实现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培育慈善文化,增强大众参与慈善内在动力;二是形成有效的外部激励机制;三是创新慈善活动载体和方式,以便老百姓更好地参与。”
何文炯的观点获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大家纷纷围绕相关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得飞快,很快论坛结束的时间到来,但爱心没有止境,论坛结束后,与会的专家代表们依然在楼道里、电梯间,三三两两地讨论着…… 责任编辑:guanliyuan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