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可
中国公益之声讯 据中国经济网 垃圾分类其实是一项精细活儿。从去年年初开始,东花市街道在5栋楼、518户居民进行厨余垃圾全流程称重试验。数据显示,每户居民平均每月产生6.4公斤厨余垃圾,社区厨余垃圾桶按300户一个桶设置比较合理,垃圾产生量因季节而不同,夏季应该增加清运频次。
300户家庭设一个垃圾桶
上午10点不到,花市北里西区14号楼前,垃圾回收员高连根在8号垃圾桶站清理着垃圾桶,还拿出手机拍照。“每次清理厨余垃圾桶的前后,都要拍照上传,还要测量厨余垃圾的重量。”一边说着,他一边熟练地拿出工具,把厨余垃圾桶里的塑料袋一一撕开,倒出垃圾,把塑料袋扔到旁边的“其他”垃圾桶里。
5分钟左右,厨余垃圾桶里已经看不到塑料袋、纸盒之类的其他垃圾。高连根抄起一根1米多长、带刻度的铁棍,插到厨余垃圾桶的底部进行测量。据介绍,每一格大约等于8公斤重量。“今天这个桶是两格,也就是16公斤厨余垃圾。夏季还会多点,在20公斤左右。这些垃圾在送到中转站时还要再称重一次,进行数据比对后集中运往垃圾场生化处理。”说完,他又赶紧前往下一个桶站。
从去年3月开始,高连根和同事每天都要对东花市街道辖区的5栋居民楼、518户居民的厨余垃圾进行分类、清理、测量工作,并通过手机客户端及时上传。数据显示,19个月时间,8个厨余垃圾桶一共收集厨余垃圾65906公斤,平均每个桶每天收14.45公斤。如果按户数分摊,平均每户一天投放厨余垃圾0.22公斤。
负责测量统计的北京天龙天天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权表示,一个240升标准厨余垃圾桶大概能装近100公斤垃圾,300户家庭共用一个标准桶是比较合理的,一个工作人员可负责收运管理1200至1500户居民的厨余垃圾,“并不是垃圾桶越多越好,许多小区的垃圾桶该减量了。”
公布垃圾量激发分类积极性
目前,本市垃圾分类的核心思路是干湿分离,通过尽量分离厨余垃圾以实现垃圾分类,分离得越多意味着进入终端处理的垃圾总量越少。因此,在此次试验中,不光是测算厨余垃圾重量,高连根每天还要将错误投放到厨余垃圾桶的垃圾袋数量统计上传。
数据显示,19个月时间,518户居民一共错误投放了9373袋垃圾,平均每户每月错扔一袋垃圾。目前,收运管理人员和5栋楼的9位楼门长建立了单独的微信群,每个星期通报相关数据,大家一起想办法提高居民垃圾分类参与度。“回收人员只能通过日常宣传,楼门长基本都是老住户,在交流沟通时更加方便。”
记者发现,在参与试点的垃圾桶站旁都会立着一面宣传牌,除了宣传垃圾分类的口号外,每个月的厨余垃圾量都会公布在此。“公布数字,激发居民分类投放的积极性,今年的垃圾错投数量比去年同期下降3%左右。”天天洁相关工作人员说。
上门收废品避免垃圾混投
“不少企业都是注重如何把干垃圾从湿垃圾中刨出来,我们的做法是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测量统计厨余垃圾以便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用APP预约上门回收方式补足垃圾收运的全流程环节。”刘权说,参加试点的小区都已实现APP预约上门,居民不用出门就能预约上门收取废旧物资,实现干垃圾资源化,回收人员在上门时还负责指导居民如何干湿分离,为湿垃圾资源化创造条件。同时,回收人员还兼顾小区厨余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每天对厨余垃圾桶进行二次分选和数据测量。
“上午管理湿垃圾,下午回收干垃圾,一套人马干两件事,既提高效率又节约成本。”刘权说,双管齐下让垃圾分类效果十分明显,5栋楼的厨余垃圾投放数量从去年3月的2.2吨上升到目前每月3.3吨左右。
目前,预约上门回收APP已覆盖东城区50个社区、近十万户居民。东花市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这些垃圾桶的混装现象比较普遍,如今通过多种方式的管理和不断宣传,这些小区的垃圾分类参与度提高了很多。“大家能够直观地看到垃圾投放量,自觉地参与垃圾分类。”该负责人表示,街道正在研究下一步推广工作,将在其他小区进行类似试点。 责任编辑:guanliyuan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