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婧
正荣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采访|刘敏
撰文|覃婷婷 蔡康菲 冯炜晴
编辑|覃婷婷
图|受访方
“如果这个项目确实是有用的、有意义的,我们会24小时内把钱拨出去,赶紧支持。”
1月26日,正荣集团通过正荣公益基金会设立1000万元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项基金。
正荣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徐婧接受MID蜜得创益(以下简称“MID”)专访时,说到:“我们希望项目官员全部参与进来,分小组进行对接沟通和审核,传播要到位,信息公开要做好,财务要到位,要在收到申请24小时内完成拨款。”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一个组织所表现出的高效、合规、透明,绝不是一蹴而就,靠的是多年的科学管理与运营。
徐婧说:
“基金会一直以来有非常好的民间公益伙伴基础,我们资助过400多个公益组织,遍布全国30个省份,公益组织对我们也非常信任。”有了实战沉淀下的成熟项目模式与流程,“我们都可以立即行动起来。”
“设立专项基金后,我们受正荣集团委托,先后向武汉红十字会和莆田红十字会分别捐赠现金300和200万元,专项用于当地疫情抗击及防治工作。剩下的部分,我们一边行动,一边思考:怎么样更好地开展工作,参与抗疫。”
“当时我们也想去买物资,但买不到。考虑到有一些公益组织会有自己的资源,我们开通一期绿色通道的时候,就想:当地的组织想做什么?因为他们在当地,他们最了解当地的需求,而且他们有很多当地的志愿者,有自己的渠道和资源。”
“我们不是用自己的能力去做这些事情,而是通过支持公益组织,让大家一起来做大家觉得有用的事情。”
“其实你说我们有钱吗?我们也不是真的多有钱,只有一点点钱。为什么我们还是能做点事情,还是能解决一点问题?因为我们在简化标准和流程,让我们的反应能够非常迅速。”
那么,拥有着企业背景和资源的正荣公益基金会在运作过程中有没有优势?有。但是“不能因为正荣有那么多个社区,我们就全部铺开去做。这是很难的,也是不科学的。与其分散力量,不如集中做好几个。” 能不能用好企业的资源?“还是要看我们自己的能力”。
当新问题出现时,需要迅速做出反应,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要做什么就尽快去做,只有行动起来,才知道结果如何,以及接下来怎么安排。”
“既然要做,那就要做踏实。做好信息公开透明,才可以取得更好的公信力。”
如何衡量一个好的基金会,在徐婧看来,一是运作效率,二是合规透明。
“传播价值观和理念有时候比花钱更重要。我们希望能够充分激发民间公益组织的力量,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以科学、透明、有效、创新的运作理念,让社会更有力量。”
以下为访谈实录,约7k字,细读时长约15分钟:
1、“通过支持公益组织,让大家一起来做大家觉得有用的事情”
MID:1月26日,正荣集团通过正荣公益基金会设立1000万元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项基金,并推出具体公益项目,你们是如何快速做出决策的?过程中有什么争议吗?
徐婧:武汉疫情的爆发比较突然。比较严重的时候,我们已经放假了,临时几个负责人开了个小会,内部讨论了一下:武汉现在什么情况?疫情当前,我们能做些什么?怎么切入?如果集团有大笔捐赠过来,我们可以怎么做?如果暂时没有集团的大笔捐赠,我们可以怎么做?
基金会一直以来有非常好的民间公益伙伴基础,我们资助过400多个公益组织,遍布全国30个省份,还获得过金桔奖,公益组织对我们也非常信任。我们可能买不到口罩,做不了什么(当时武汉刚宣布封城,口罩等物资急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支持在地的公益伙伴行动起来,大家一起参与抗疫。
另外基金会有一个常设项目叫“正荣专项救灾”,是当年雅安地震时,集团在基金会设立的专项,后来延续下来,每年大概60万的预算,主要支持公益组织在灾害紧急救援阶段的行动成本,以及灾后心理援助和减防灾教育等方面。项目有成熟的模式和流程,所以不管集团是不是立即有行动,我们都可以立即行动起来。
所以,我们很快召集基金会的所有员工,告诉大家:基金会准备启动支援抗疫疫情的绿色通道,面向全国各区域提供小额资助,支持专业公益组织开展补充性疫情防控,也希望大家一起思考,怎样发动更多社会力量理性参与抗疫行动。我们希望项目官员全部参与进来,分小组进行对接沟通和审核,传播要到位,信息公开要做好,财务要到位,要在收到申请24小时内完成拨款。
大年三十那天,我们跟集团进行了一些沟通。集团也一直在关注疫情,非常支持和认可我们开通绿色通道,决定先期捐款1000万,在基金会设立专项。我们受集团委托,先后向武汉红十字会和莆田红十字会分别捐赠现金300和200万元,专项用于当地疫情抗击及防治工作。剩下的部分,我们一边行动,一边思考:怎么样更好地开展工作,参与抗疫。
我们的策略是走民间,进社区,促协作。在开通支援抗疫绿色通道之后,我们聚焦社区防疫需求,发起“社区抗疫志愿行动”,支持一线公益志愿力量开展城乡社区防疫行动;联合全国行业伙伴,启动“抗击新冠疫情社会组织协作网络”,推动民间力量能安全、高效、有序地参与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联动14个城市的14家公益组织,发起3·8“爱加倍·致敬她”活动,为抗疫一线女性社区工作者提供支持。
在这过程中没有太大争议,因为基金会内部沟通一直以来都比较顺畅,集团对我们的信任度也高,我们每天也都在开会沟通,有什么想法抛到群里,大家也会一起思考和讨论,很容易就达成共识。所以整个过程,还是非常顺畅和高效的。
MID: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与挑战?
徐婧:两个方面吧,一方面是员工的工作量大,比如说我们绿色通道项目一期开通7天,累计资助全国范围内社会组织抗击疫情项目28个,覆盖了湖北、陕西、安徽等8个省份。我们的项目官员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处理非常多的项目申请信息,要进行筛选和判断,里面有大量沟通的工作,有的还需要指导申请书的撰写,所以几天下来,他们就非常疲惫了。
另一方面是,我们资金有限,其实有很多好的公益组织和项目值得我们去支持,他们往往能在当地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开通绿色通道二期的原因,但是资金和资源有限,所以只能选择那些最为急迫和可行的。
如果可以的话,也请你们帮忙留意,如果有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想往这个方面投入资源,非常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有经验也有充足的人力,传播也给力,可以一起把事情做大,帮助到更多的人。
MID:这次提供支持的伙伴主要集中在湖北以外的地区,有没有考虑过跟武汉当地的组织进行合作?
徐婧:有的,我们曾经在武汉有个叫“武汉力量”的项目,跟很多武汉及湖北在地公益伙伴都是互相认识的;从雅安地震那年开始,我们设立的正荣专项救灾项目也连续做了好多年了,所以这些方面的伙伴都有。
当时我们也想:是专门针对武汉来发起,还是针对全国来发起?因为武汉既然已经封城了,国家的介入就会比较多。当地的公益组织是不是能够很快地做些什么呢?同时,国内的其他地区也已经慢慢紧张了。
所以,只要有需要、对疫情的防控有用的项目,全国都可以来申请,不限定在武汉。如果这个项目确实是有用的、有意义的,我们会24小时内把钱拨出去,赶紧支持。
MID:24小时就能实现拨款,如何确保这样的效率?
徐婧:专项救灾这个项目很早就有了。在灾害紧急救援的阶段,如果钱不能够很快拨付到位,可能就做不了事情,延误时机。所以,当时我们就专门设一个绿色通道,把流程简化。比如,原先我需要你申请,现在我就给你个简化的表格,你填;甚至我打电话给你,协助你来填。填好之后,一些关键的问题或细节,有人及时与你对接。
这次,我们全部项目官员都上线,12个人分成3组,专门负责这次武汉抗疫。留在福州的两位同事回办公室做财务,跟身在外地的财务和出纳分别连线,也是4个人一个小组,有条不紊,当天就能把钱拨出去。我们之前是有经验的,不担心乱。
王典:我从参与具体执行的项目官员的角度,补充一个点,刚谈到24小时拨款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它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帮助。
挑战是什么呢?因为时间特别短,所以我们把所有项目官员分了三个项目组,加上一个财务组、一个传播组,5个组配合联动。我们面对的是全国范围内公益组织发起的申请,而且申请的项目内容是纷繁复杂的。面对这么多的信息,所有项目官员要进行筛选和判断。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可行性、安全性、急迫程度的判断,其实还是蛮考验的,所以这一块是挑战。因为我们原来是有先例的,有制度保障,所以能够帮助我们把这块工作落到实处。
MID: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你们收到哪些积极或负面的反馈?
徐婧:暂时没有收到负面的反馈,都是正面的,大家的反馈还比较好,普遍觉得我们不管是支持专业公益组织开展补充性疫情防控,还是发起社区抗疫志愿行动,都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不仅是我们,越来越多的基金会开始支持公益组织和社区参与抗疫的行动,比如千禾、招商局、联想等。
王典:我们秘书长刚才说很多是同行的反馈,我这边倒是有两个很好玩的例子。
一个是我们在安徽受资助的合作伙伴。在保证孩子们安全的情况下,父母带着孩子参加志愿者团队,孩子作为小记者,在小区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让小朋友在社区里面帮忙贴海报,画“勤洗手、出门戴口罩、武汉加油等”的宣传海报。小朋友去画画,妈妈把这拍下来,并发出来,当做是一个抗疫宣传。
第二个是四川的一个组织。他们不但得到了我们的资助,还有一个热心的志愿者大哥每天给志愿者们烧鸡蛋,带着鸡蛋送到他们的排查执勤点。
这让我们觉得特别暖,人间处处有真爱。
2、疫情之下,民间公益组织集体出圈
MID:从2008年至今,12年过去了,你觉得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成果如何呢?
徐婧:我觉得总体还是很棒的。因为那时候的公益组织其实很少,现在公益组织越来越多,手法越来越专业,他们会自己去不断地学习,基金会也会支持他们的发展,政府也会重点培养他们。
就说这次抗疫,首先我们能够感觉到民间公益组织应对这次疫情的意愿非常强烈,他们自发地去做,也知道做些什么,怎么去做,也希望自己能做得越来越好,他们心里是有数的。
其次执行力也很强。他们行动很有序,包括收集信息、对接资源这些能力都很强。我们都买不到口罩,他们能够找到哪里有口罩卖,怎么运送。不管是物资采购、运送、分发,还是提供服务,他们的效率都很高。
还有一个,你会发现他们民间公益组织的信息公开能够做得很好。当然,我们也对他们提一些要求,但也是因为他们能够把信息收集做得很好,并且反馈到我们的“公益大爆炸”公众号上,让公众一目了然。
MID:你觉得未来民间公益组织需要提升的方面是什么?
徐婧:我觉得,在这个发展的时代,大家已经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要怎么做。怎么找到合适的、高素质的人才?怎样去提升这些人才的能力?怎样去跟政府、基金会有效地沟通?他们都已经在慢慢成长了,但这也需要一个过程。社会、基金会、政府、各个部门企业,要给他们支持和帮助,我觉得他们会成长得越来越好。
3、“传播价值观和理念有时候比花钱更重要”
MID:你们希望通过这次行动向社会传递怎样的价值观?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去传播价值观或理念?
徐婧:传播价值观和理念有时候比花钱更重要。通过传播,让大家都有一个好的观念和想法,一起去用力。我们为什么有“公益大爆炸”这个微信公众号?其实就是想做传播倡导。
我们希望能够充分激发民间公益组织的力量,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以科学、透明、有效、创新的运作理念,让社会更有力量。
基金会有一段话,我们每个人都熟记在心,最能够表达我们的价值观,分享给大家:我们崇尚公益是理性的,社会是多元的,当不同的组织或个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社会议题时,这些源于民间的小而美的行动终将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社会变得更具活力、更加健康。而我们则致力于成为这些行动的点燃者、支持者和参与者,通过自身的公益行动与倡导,让公益多一点想象。
MID:这段话是在基金会成立之初就确定下来的,还是在运作后慢慢补充完善的?
徐婧:是慢慢补充完善的。最早的时候,我们的slogan叫恪守真挚之心。那个时候很多企业基金会可能只是为了配合企业做一些营销品牌活动,所以我们就说要恪守真挚之心,要真实、纯粹地去做公益,找到社会的问题,想办法解决,做真真正正的公益。
后来这点做到了,我们就改成支持公益创新。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是做一些比较传统的项目,比如说助学、助残、支持白内障的复明工程等,所以当时我们想要有一些创新的项目,要尝试其他的可能性,所以叫支持公益创新。为了更生动的表达,后来我们改成了“让公益多一点想象”。
MID:正荣公益基金会很早就关注了“跨界公益”这个议题,为什么会强调这种跨界的合作?
徐婧:所谓跨界公益,我们的初衷是希望能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不仅仅限于公益圈内部的交流和合作,而是要走出去,商业界、媒体界、农业界、艺术界......打破常规思维和路径依赖,去寻求到更多的合作,发动和倡导更为广泛的群体关注和参与进来。
所以我们提出,只要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遵循“科学、透明、有效、创新”的运作理念。项目官员可以自由发挥,选择自己关注的领域、信任的合作伙伴,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开展工作,自己来设定工作目标责任状和制定工作计划,不受限制。所以基金会现在的品牌项目还挺多的,涵盖社区、环保、教育、医疗、救灾、性别、农村发展等领域,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受众,得到了有力的外部支持和广泛好评。
MID:你认为如何提高资源整合的能力?
徐婧:如何提高,这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我们目前做的是多尝试,大胆一点。如何动员更多的力量更好地参与公益,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我们一直在思考,并且要夯实已有的资源和模式,多一些联动互通。
我们现在有15个项目,希望这些项目能够一点一点地去寻求到资源。要大胆想象,想到了就赶紧去尝试,如果没有,就快点换方向找找其它的,各种尝试。我们最近有在把基金会的一些项目梳理好,请人翻译,然后往国外的基金会投递申请;我们也有开始去联系明星群体,联系各大高校社团,影响年轻的受众群体。我觉得,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尝试,脑洞要大开。
我们理事长每年也会引导性地设置一些跨界合作的奖项。比如前年跟明星公益组织达成战略合作;去年跟明星艺人合作等等,他会有一个奖金设置,以资鼓励。
MID:涉及的议题多样,面临的专业性挑战也会更大。会不会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应对?
徐婧:我觉得,项目官员只要想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就会花时间去了解、去深入,去寻找合适的伙伴。如果你对这个议题感兴趣,你可以找到研究这个事情的人,不一定要自己去研究。我们可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然后我们去支持,我们去给他们力量。我们每个项目都是项目官员自己特别想做的,他们会尽心尽力,会很有激情。
4、能不能用好企业的资源?“还是要看我们自己的能力”
MID:正荣公益基金会解决社会痛点时,你认为会有哪些核心优势?
徐婧:这个问题我专门问了理事长,他给了我三个词:有钱、没架子、有想象力。
其实你说我们有钱吗?我们也不是真的多有钱,只有一点点钱。为什么我们还是能做点事情,还是能解决一点问题?因为我们在简化标准和流程,让我们的反应能够非常迅速。比如,某些基金会能一下给很多钱,但他的流程很麻烦,而我们可以很快。我觉得他所说的有钱应该是这个意思。
关于没架子,我们的项目管理都是主动沟通,深入一线,而且会给到伙伴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另一个叫有想象力。我理解的是,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什么都敢想、敢尝试,试着先做起来,不行的话再停,再换,也没什么损失。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效率的体现。
MID:创新的事情难免会掉到坑里,遇到一些挫折。有时候教训比经验更值钱,有没有什么教训可以分享?
徐婧:有的。因为我们什么都敢尝试,刚成立的时候就想做社会企业。我们当时在福州郊区租了500亩的地,办生态农产,做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企业。做了一两年后,发现卖一斤菜亏10块钱,之后就关掉了。因为亏过,我们之后就不敢随随便便进行两三百万的尝试了,全部都改成小额。比如先花个两三万、三五万试一下,如果有好的成效,我们继续再往下;或者说如果这是一个很大的项目,我们可以先做其中一个小的部分,通过做这个小部分去跟人接触,然后去了解这个项目和议题,再慢慢深入进去。
MID:正荣公益基金会是有企业或者商业背景的人士创办的公益机构,往往会比较强调商业思维,所以你怎么看待“以商业思维管理公益组织发展”的观点?
徐婧:商业世界的管理已经是非常体系的,有目标,有如何实现目标的手法和评价标准,有成熟高效的管理流程和管理规范。这一套管理体系其实是可以运用到公益组织的,包括看问题的角度和沟通的模式。当然,也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自己组织的实际情况来适用,使得自己的公益组织能够更科学、有序地开展,更好地挥洒自己的热情,完成自己的理想和使命。
MID:反过来说,你觉得商业组织可以从公益组织当中,学习和借鉴哪些经验?
徐婧:我觉得,在管理方面,我们很难给到他们帮助,因为他们更系统和科学,也更有经验。但你会发现,他们很喜欢跟我们接触,因为我们有热情,心怀真善美。“当你讲到自己项目的时候,眼睛是会发光的”,有好几个人跟我讲过这个话。经常是,跟他们交流之后,他们觉得美好,有意义,希望能够参与进来。所以,我们可以互相影响,让他们来参与我们想做的事情。
另外,企业做大了都会考虑社会责任。有的是,企业创始人赚了那么多钱,确实想回馈社会;有的是,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它也希望树立一个有责任感、非常智慧的形象。
有的企业或者企业家捐款,一捐就是好几个亿,这当然也很厉害;但也有其他智慧的处理方法,我们可以跟他们寻求更好的合作。这两年,我们在这方面考虑的越来越多,跟集团的合作也会越来越多。
MID:因为正荣公益基金会有企业的背景,在做社区公益这一块,是否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徐婧:它是一个很好的资源,但是能不能用好这个资源,还是要看我们自己的能力。正荣也有自己的物业社区,这也会给到我们一些资源。
正荣可能有不止一两百个楼盘,但是我们合作的只有四五个。不是大家想象的这么简单。比如,当时我们想做社区空间营造的项目,希望有200平方米的社区公共空间,做社区农园或认知园。但改动社区的资金怎么出?之后的运营、管理、用人如何解决?
所以,我们需要挑选。不能因为正荣有那么多个社区,我们就全部铺开去做。这是很难的,也是不科学的。与其分散力量,不如集中做好几个。做出样板来,后面再慢慢跟进、复制,可能会更好。
MID:未来正荣公益基金会对于社区公益这一块,有怎样的战略思考?
徐婧:我们现在是聚焦社区公益发展领域,有两个最重要的项目,一个是禾平台,一个你好社区。一个是宏观层面的,去做研究,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培养人才,推动中国社区公益基金会的发展;另一个是微观层面的,到社区里做一些社区的发动,引导社区居民自发地、持续地、有序地开展公益行动。
我们本来是希望在社区里建设一个社区书院和社区农园,通过建设和运营社区公共空间来发动居民。在一次理事会上,我们讨论过一个难题:资源从哪儿来。
物业其实没什么钱,物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你让他们帮忙做事可以,出钱的话比较难。对于地产来说,建一个社区空间要二三十万,每年运营花个十几二十万,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他们也不一定愿意出。
后来我们讨论到,楼盘交房后一般每年大概有5-8万的活动费用,我们可以把这些活动接下来,给他们策划一整年的社区公益主题活动。我们管这种模式叫轻资产模式,没有固定的场所,但是活动可以先开展起来。
通过开展活动,会慢慢发现一些感兴趣的、社区积极活跃分子,再去和他们多沟通多交流,用我们的社区理想引导他,培养他们成为社区的骨干力量。后期我们可能会用这样的方式。
MID:你认为一个好的基金会,它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徐婧:我觉得一个是运作效率,一个是合规透明。运作效率是说我们要有产出。因为公益组织不能像商业那样明确地做KPI考核。但是也要知道今年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成果或者产出。要做什么就尽快去做,只有行动了,才知道结果如何以及接下来怎么安排。所以效率我会很看重。我希望大家都能快速反应,快速做出下一步的决定,快速行动起来。所有的制度也都要配套,帮助大家提升效率,让我们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尽量做出更多的事情。
我希望大家一开始就多跟别人交流,找到自己的薄弱点。我们非常注重信息公开,通过信息公开告诉别人,我们现在做得怎么样。哪怕让别人找你的茬也没关系,这样就可以很好提升自己,取得一个好的进步,效率会更高。
另一个是合规透明。合规是根本,要是做不到合规,就会被取缔。我们既然要做,那就要做踏实,尽量做到极致。做好信息公开透明,才可以取得更好的公信力。
这两点是我觉得很重要的,也是我们在做的。
创益100
每年精选100个创益项目(即能够创造公益效能的项目)进行专访、研究,向公众呈现不同项目背后的探索与思考,并传递给更多有志于创造公益效能的创益人。
Make Ideal Delicious. 责任编辑:孟德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