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之声:010-57027127 投稿邮箱;zggyzs@126.com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人员查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道德观察

家、校、社区三联动 培育“有爱”青少年

时间:2017-06-09 15:57:01  来源:中国公益之声  作者:
导读: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青少年慈善公益精神,对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而青少年的慈善公益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社区这三方面的因素。

     中国公益之声讯 据新华网  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青少年慈善公益精神,对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而青少年的慈善公益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社区这三方面的因素。如何让这三方面因素形成有效联动,培育出有慈善和公益精神的青少年?日前,《慈善公益报》记者带着疑问会同有关方面专家共同进行了探讨。

 

    教学生做有作为的好人

 

    在学校里,老师们最大的期望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目前,在我国有些青少年已在志愿公益服务中默默实践,体验助人过程中的快乐。青少年群体只有通过学习、了解个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才能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

    除课本中的言传身教外,慈善公益文化教育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一个补充,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卫小将认为,学校慈善教育,应该把概念扩展到更大的公益层面,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志愿活动,把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现代公民。

    中华慈善总会一直致力于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而《慈善读本》项目是这项工作的重要载体。自“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启动以来,已在全国2500余所中小学相继推广,惠及人群超过200万,被誉为慈善组织的“种子项目”“基因项目”。

    “慈善文化进学校,是构建人人慈善的现代慈善文化和推动慈善事业进步的战略之举。这将正式教学和非正式教学结合起来,丰富了育人的手段和途径;通过传播慈善文化,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促进持续性慈善行为的产生和人人慈善的实现;将慈善文化传播和慈善研究有机统一,推动慈善文化的繁荣发展。”中华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王树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读《慈善读本》犹如接受心灵的洗礼,带给我很深的感触。例如第二单元‘关注他们’,一幅幅同龄人的照片,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场景深深地震撼了我。看着父亲去世后,因家贫不能上学的小刚、哑巴姑娘渴望上学的眼神、孤儿院残疾的孩子,我才知道社会上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我们一些微小的帮助,就能改善他们的境遇甚至人生。”这是台州市一名小学生学习《慈善读本》的感悟与看法。

 

    家庭是培养慈善精神的起点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将决定人的性格、品行。父母的样板效应对青少年从小培养慈善公益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

    长期以来,有些家庭的教育过于强调知识教育,重智轻德,忽视了解决人的个性和社会关系问题。从小学到大学阶段,青少年群体中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道德素质滑坡现象。集中表现在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消费主义欲望的抬升,道德冷漠,缺乏感恩意识和责任感。

    而让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父母已经意识到了慈善公益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城市家庭中许多年轻父母有的本身就是义工或志愿者,有的爱心妈妈为福利院儿童织毛衣,有的到社区为贫困邻里捐款捐物,有的选择带着孩子参加这些慈善公益活动,就在这些潜移默化行动中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公益意识、感恩意识,使参与慈善活动逐渐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的行为。父母的身体力行使学生接受了慈善公益教育的第一课,从中获益的是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

    北京师范大学青少年公益教育研究所所长尚立富告诉记者:“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成绩,而不是个人素养;社区做活动变成形式主义,不去考虑学生参与活动能得到什么启发和收获;家长仅仅以让孩子上学为目的,而不是以让孩子全面发展为目的。因此,只有让学生、家长、社会三个体系达成统一的共识,才能促进青少年全面地认识并践行慈善公益精神。”

 

    让公益教育在社区开放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大集体,而家庭、学校本身就是社区的组成,三者之间任何一个主体都应该主动寻求与另两方的合作,共同挖掘慈善文化教育资源,创建青少年慈善公益精神实践的社会平台。

    近年来,不少学生参与了社区环保公益活动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服务,学到了在家庭、学校教育中所无法获得的社会知识,提升了社会行动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中心副所长沈亚清向记者表示:慈善事业社区化是慈善事业社会化的前提、基础、捷径,也是适应中国国情逐步推进慈善事业社会化与规模化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许惠英认为,公益人格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爱的活动中,即在爱他人,爱社会的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公益行动中,逐渐形成学生的公益意识、公益情感态度、公益价值观、公益能力、公益意志力和公益行为。

    许惠英还认为,应以慈善事业社区化发展为契机,鼓励青少年群体成为社区注册志愿者,加强社区联动式服务机制,引导家长带领孩子参与社区建设,把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进常规的社区志愿服务是比较务实的做法。(泊 伟)

责任编辑:guanliyuan1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