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之声讯 据新华网 题:治沙英雄殷玉珍32年打造六万亩“绿色长廊”
中新社记者 李爱平 陈溯
喜欢穿红色衣服,一根细长麻花辫垂至腰际的殷玉珍,无论面对各国政要还是媒体记者,总是呵呵一笑,随后开始认真回答问题。
在很多人眼中,殷玉珍的形象与“治沙英雄”无法统一,更无法与“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人选相提并论。
资料图:治沙现场,民众用麦草、秸秆埋置沙障。彭剑 摄
“坚持治理沙漠的心一直不变”“喜欢穿红色衣服的习惯没变”,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期间,殷玉珍解释说,“喜欢穿红色是想给沙漠一抹鲜艳,这也是她一直不敢变的原因”。
“宁肯种树累死,也不让黄沙欺负死。”谈及在沙漠种树的初衷时,殷玉珍如是说。
在茫茫无际的毛乌素沙漠从事治沙工作32年的殷玉珍,是陕西省靖边东坑镇人,1985年嫁至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毛乌素腹地的一个村庄里。
“半掩在黄沙的一个地窖,要猫着腰,才能进去……”面对新居,当时豆蔻年华的殷玉珍傻眼了。在铺天盖地的黄沙中,她开始艰辛地种起树,这一种就是20多年。在此次公约大会开幕当天,面对中外记者,她说,这是种树人的大会。
自1985年起,殷玉珍在丈夫的帮助下一同植树治沙,到1999年已治理约4万亩沙漠。进入新世纪后,在当地政府、爱心人士的资助下,她又造林2万亩。
美国人赛考斯在洛阳外国语学校任外教,慕名前来拜访殷玉珍,握着她的手流泪说:“您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中国农民。”
坐拥6万亩“绿色长廊”,殷玉珍先后获得了中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绿化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等,并在联合国2005年全球千名妇女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会议上入围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每获一次奖,我就放到这里,没数过有多少……”在宽敞明亮的家里,殷玉珍专门辟出一间屋子,陈列奖章及社会各界来访时的“墨宝”。
殷玉珍对6万亩“绿色长廊”进行了规划,2005年成立了治沙造林的公司,发展旅游、种植水果、经营绿色食品渐成规模。
当地官方对她的评价是,在防治全球荒漠化的队伍中,殷玉珍树立了治理荒漠化的个人样板,而这也正是她获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的主要原因。
目前,殷玉珍正在努力学习外语。她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为了能更好地和来访的外国人打交道,现在“英语会一点,韩语会一点、日语会一点”。(完) 责任编辑:guanliyuan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