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美广东,我在行动
——“绿美广东,我在行动”公益活动在越秀公园举行
(与会领导)
2023年6月5日,在第50个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广州市越秀公园联合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在越秀公园举办“绿美广东,我在行动”公益活动。活动旨在聚焦广州城市公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双碳”落地、生态环境教育、环保公益实践等方面的探索,通过宣传动员,汇聚共识,凝聚力量,进一步唤醒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绿美广东建设,为保护南粤绿水青山、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智慧和力量。
现场举行了广州市首支碳中和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仪式,启动了包括“守护全球最后不足300对勺嘴鹬行动”、小小公民科学家、越秀公园低碳生态径、城市小菜园在内的系列行动计划,举行了爱心企业支持绿美广东行动捐赠仪式,与会嘉宾还参观了越秀公园园林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展示中心,并在碳中和主题园区种植了高效固碳树苗,最后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宣布本次活动实现了碳中和,并给主办单位颁发了证书。省市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及城市公园、街道、学校、公益机构、绿色企业、媒体代表参加了活动。
绿美广州,城市公园先行
广州越秀公园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科普,先后开展了水体生态修复、动植物本底资源调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并获得了省、市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最近在低碳减排方面又有新动作,继开放碳中和主题园区后,在园林垃圾源头处置资源化利用和碳中和志愿服务上又迈开了新步伐。
亮点一:建立园林垃圾资源化利用展示中心,解决了园林垃圾不出园的难题
越秀公园正在实施“园林垃圾不出园、源头处置、数字化、可溯源的资源化利用新模式”。在越秀公园园林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展示中心,记者看到:
公园首先通过源头收集分类,准确计量,把园林垃圾分为枝桠材、草屑、树叶、茎秆、花卉等类别,其中草屑、树叶、茎秆、花卉在粉碎后利用集成式生物好氧发酵处理技术转化为生物质,回归田地实现有机基质的再次利用;粗壮的桠枝粉碎后用来做菌包、RDF燃料棒板材原料、有机覆盖物等,最终实现园林垃圾不出园,减少了垃圾运输的碳排放,走出了一条城市公园碳中和的新路子。
2022年广州市越秀公园共处理园林垃圾252吨,其产生的有机基质全部用于公园植物养护,同时也减少了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根据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核查测算,相当于减少的碳排放量为相当于62.1吨CO2。
(粗壮的桠枝粉碎后用来做菌包、RDF 燃料棒板材原料、实现园林垃圾不出园)
亮点二:发布低碳生态径,让城市公园成为市民学习体验低碳生活的大学堂
越秀公园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开辟了巡园低碳路线、打造生物多样性片区、建设低碳观鸟点等,开发了专属“双碳”研学课程体系,向市民游客普及低碳知识,走出一条环境教育与碳中和融为一体的城市公园自然教育之路。
在本次活动中,越秀公园向市民特别推出了一条巡园低碳生态径,自公园东门开始,先后途径生物多样性保护点,东秀湖水生态修复区、低碳观鸟点、广州城市公园展览馆、云道入口、植树造林碑等关键生态节点,最后进入碳中和主题园,全程约1.2公里。
(越秀公园低碳径线路图)
亮点三:成立广州首支碳中和志愿者服务队,将在城市公园设计推出碳中和志愿服务精品线路
为响应国家“双碳”行动,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在越秀公园碳中和主题园成立了广州市碳中和志愿者服务总队,以越秀公园碳中和主题园为试点,打造碳中和主题“广州青年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同时以广州市城市公园为载体,设计集巡河护湖、爱林护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垃圾分类等多元化、多岗位融合的志愿服务精品线路,打造可复制推广的志愿服务新模式。
(广州市碳中和服务总队成立)
亮点四:种植高效固碳植物,助力城市碳中和
在推进城市公园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以越秀公园为例,特别注重发挥科技力量的加持,近年来与多所高校和科研团队合作,多领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和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碳汇树种应用示范,暨此环境日,嘉宾在碳中和主题园种植了园科院捐赠的4株土沉香。土沉香是沉香属乔木,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不仅是珍贵的中药材——“沉香” 的来源之一,且兼具观赏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碳汇效益,是一种具有多用途高价值的碳汇树种。
(高效固碳沉香树种树场景)
亮点五:本次活动实现了碳中和
“绿美广东,我在行动”公益活动完成了碳盘查,预估碳排放量为0.43吨,完成注销碳减排量二氧化碳1吨,该注销碳减排量是由捷碳(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无偿捐赠的。经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认定,2023年“绿美广东,我在行动”公益活动注销的碳减排量大于预估碳排放量,实现了活动预估碳中和。
(活动碳中和证明)
绿美广东,我在行动
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接受环境教育、参与公益实践的最佳场所,为动员全社会以实际行动支持绿美广东建设,活动主办方精心设计了“共同守护全球最后不足300对勺嘴鹬”、小小公民科学家、城市小菜园等行动计划,为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开辟新途径。
行动计划一:共同守护全球不足300对勺嘴鹬,我在行动
(共同守护勺嘴鹬)
勺嘴鹬被誉为“鸟中大熊猫”,2022年2月我国直接将其由无保护等级晋升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在活动现场,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联合广东守望地球环境保护中心发布了“共同守护全球最后不足300对勺嘴鹬行动”项目正式上线,向全社会公开募捐,支持在广东东南沿海的阳江、茂名、湛江等地的勺嘴鹬栖息地保护项目。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勺嘴鹬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冻原地带,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繁育地生态环境及迁飞过程时中转站的破坏,个体数目在不断减少。2022-2023年度全球同步调查数据显示其数量不超过300对,且每年还在急速减少。
勺嘴鹬沿东亚---澳大利亚国际候鸟通道迁徙,我省沿海是其迁徙的重要越冬地和停歇地,每年在此越冬的种群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其在我省的栖息地除湛江在受保护的区域内,其余的生存境况令人担忧,尤其是与低潮位栖息地相邻地块养殖业发达,致使高潮位栖息地缺失,涨潮时难以找到立足之地。
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联合广东守望地球环境保护中心号召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关爱勺嘴鹬,从今年起用三年时间,通过动员公众参与、开展专业监测和观察、形成在地保护网络等方式,让它们在广东有一个舒适的越冬和停歇的家园。
保护勺嘴鹬迫在眉睫,需要大家共同关注和参与。
行动计划二:实施小小公民科学家行动,让科学教育走进保护地
(“小小公民科学家”项目启动)
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作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明确指示。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对用好社会大课堂提高青少年科学教育作出了部署。
在本次活动中,广东守望地球环境保护中心联合有关保护地、学校和机构举行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公民科学行动启动仪式,将选择在广东具有全球意义的保护地开展“小小公民科学家行动”,参与者以亲子志愿者的身份与科学家一起采集野外科研数据,为保护地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目充分发挥保护地、场馆设施、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在推动青少年科学教育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校内外教育资源融合在一起,既培养了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又保护了南粤生物多样性,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的一个具体行动。
行动计划三:让小菜园作为“教具”走进千家万户,让碳中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食农宝盒“小菜园作为“教具”)
近年来,碳中和已经从一个高频专业热词到一种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融入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为让市民更真切地感受到,碳中和绝不仅是能源革命,而是更深刻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在活动现场,主办单位以园林垃圾处理后的有机质为核心,联合有关单位共同开展城市小菜园活动,所用肥料由园林垃圾处理后的有机质替代、种植盒和种植工具全部来自二次回收循环再用料替代,让小菜园在走进千家万户之前贴上“碳标签”,使之课程化、指南化,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深化其内涵、公益属性和落地途径,把城市小菜园建设成凝聚城市精神、体现“碳中和”生活的人文样板。
为表彰有关企业对环境友好的善举,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分别给参与的单位颁发了证书。 责任编辑:S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