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在国家博物馆给孩子们讲解。记者 徐颢哲
在京城的博物馆圈,有一个叫做“耳朵里的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其上线仅9个月,已经积累了近20万用户。这个以音频为载体的内容平台,用孩子们听得懂的方式把展览内容做成导赏,拄着“耳朵里的博物馆”这根“拐棍儿”带孩子们走进博物馆,成了不少“懒爸懒妈”的首选。
“耳朵里的博物馆”的运营团队,由一群文博专业出身的年轻人组成。团队的领头人是张鹏,80后的他在国家博物馆当义务讲解员已经有14年了,专门面向孩子讲解,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朋朋哥哥”。
用声音服务更多人
张鹏将自己定位为“青少年博物馆公共教育推广人”。义务讲解多年,他感到特别可惜的是,在展厅里一次只能面向几十个小朋友解说,影响力有限。于是在2015年2月,他成立了北京忆空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员工有十几个人,主要组织各种线下的博物馆讲座和游学活动,并推介与博物馆相关的青少年图书。而今年“耳朵里的博物馆”的出现,是因为他意识到“当你的讲述变成线上的声音,可以服务更多的人”。
张鹏说,他和团队所要做的,就是要在不影响博物馆自身规划和发展的前提下,做到博物馆资源的二次开发和整合。在这背后,有一个社会背景:2008年以后,我国开始推进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目前全国有4600多家博物馆,已有超过4000家实现免费开放。与此同时,博物馆也从过去的重视藏品和展览,开始向公共教育功能转型。
随着这几年博物馆的不断发展,张鹏深切感受到博物馆与社会组织关系的改变,“以前基本是博物馆自己做展览策划,在面向公众的推广和教育等服务方面,和社会组织很少合作,但这种情况这几年改变了。”今年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出现了排长队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大家的参观体验。国家博物馆宣教部和“耳朵里的博物馆”合作,开发配合展览的音频产品,一来观众能在看展之前先了解展览,二来可以缓解排队焦虑。
这种合作方式,对于博物馆和张鹏团队可谓是双赢。博物馆方面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增强了展览的黏性,更好地服务了社会公众。据介绍,“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的相关音频收听量是144万次。“博物馆有展览资源和专业性优势,而我们有市场资源和受众优势,两者结合,能为大家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张鹏说。
“耳朵里的博物馆”目前的1200多条音频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免费的。整个团队能达到收支平衡,主要还是依赖线下的收费活动。张鹏透露,每个周末,“忆空间”都会组织大概10个线下博物馆相关活动,“线上免费的音频是我们的拳头产品,和线下活动充分互补。”
盯上特色博物馆
通过多年面向孩子的讲解经历,张鹏总结出一套文博教育心得:历史、文化、艺术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反而就在日常的生活中。张鹏团队也总结出讲解要符合“小切口、大背景、当下语言”的规律,也就是切口要小,但要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并和当下的语言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有勾连。
张鹏用国博的一件宋代文物“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青铜版”举例,“那是世界上最早的广告牌,上面有自己的广告语‘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反映了宋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既然知道那个时代就有广告了,孩子们在看《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就可能会看看酒坊的招牌是如何设计的。”
最新数据显示,北京有180家博物馆,这或许会让许多人发问:有这么多?事实上,除了大家爱扎堆儿的国博、首博、军博这些综合性大馆,北京还有古代建筑博物馆、石刻艺术博物馆、消防博物馆等众多别具一格的博物馆。张鹏直言:“可惜的是,这些博物馆的发展并不均衡。”挖掘特色博物馆资源,成了张鹏团队目前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希望家长们能扭转理念,意识到这些特色馆也是值得一看的。”
特色场馆的资源要调动起来,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博物馆的相应配套资源要到位。张鹏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全国消防日”前夕,团队和中国消防博物馆合作进行的线下“会员活动日”。消防博物馆特别设置了消防车和各种专业的消防器材,在半天时间里,几百个孩子通过主题讲座、展厅参观、实景互动等体验了一次特别的“消防之旅”。
培养进博物馆习惯
在张鹏看来,国内不缺少充满大量知识内容的各类博物馆,但缺少的是参观博物馆的传统。前几天他的一次经历,更是证实了这一点。
在国家博物馆四层青铜展厅,一对父女的面前是一件青铜簋(guǐ)。小姑娘问爸爸:“这是什么呀?”爸爸瞥了一眼展牌,“青铜啥。”小姑娘不满足地又问:“那它上面画的都是些什么呢?”爸爸大概有些尴尬了,嘟囔道:“不知道……”张鹏正想上前给他们讲讲,这位父亲已经拉着小姑娘离开了展柜,而他留下的一句话更是让张鹏感到遗憾:“这里没什么意思,咱们去别的地方看看吧!”
其实,促使“耳朵里的博物馆”上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张鹏意识到:要让孩子爱上博物馆,父母要首先爱上博物馆。因此,“耳朵里的博物馆”受众主体是70后和80后的家长群体。“耳朵里的博物馆”所有线下产品,包括讲座和游学,也都是以家庭为主体,家长和孩子必须共同参与。
购买“耳朵里的博物馆”线下博物馆服务的家长,复购率能占到六七成。对不少孩子来说,逛博物馆的习惯,正在慢慢培养。不过,相比于北京城区的孩子,郊区的孩子对博物馆的认知依然很少。前段时间,张鹏和团队来到延庆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举办了博物馆公益讲座。当得知有的孩子上了五六年学,还没有机会进城去一次博物馆时,张鹏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的下一步计划是在北京郊区的小学建立以博物馆为主题的图书馆,把“耳朵里的博物馆”出版的博物馆图书、相关音频产品、视频课程等都送到那儿。
在张鹏看来,中国当下的博物馆公共教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他这样描述自己所做的事:一个孩子影响三代人——他自己,他父母以及他的孩子,“我们做的是一件种树的事,树现在还在长,我们可能乘不了凉,但这代孩子和他们的下一代一定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