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在健康扶贫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实现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等基本医疗有保障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另外,“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艾滋病、结核病、包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问题突出,防控任务仍十分艰巨。
7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解决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工作方案》。
近年来,卫健委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把防止因病致贫返贫作为主攻方向,精准施策、全力推进,使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贫困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且医疗费用负担大幅减轻,已有670万户因病致贫返贫贫困户实现脱贫。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大病专项救治病种范围扩大至25种,很多地方在此基础上还增加到30多种。另外,针对慢病患者落实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已有1435万贫困大病和慢病患者得到基本救治和健康管理服务,贫困患者得到基本救治。
为减轻贫困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卫健委推动建立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府兜底保障机制,实行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2019年上半年,全国贫困患者医疗费用个人平均自付比例控制在10%左右。另外,卫健委组织全国1107家三级医院“一对一”对口帮扶832个贫困县的1172家县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网络,全面提升了贫困地区县医院诊疗能力。从2019年上半年健康扶贫动态管理数据系统看,94.5%的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得到妥善治疗,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为推动疾病预防关口前移,卫健委加大贫困地区重点传染病、地方病综合防控力度,凉山州艾滋病母婴传播率较2017年下降了25%。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累计惠及580多万儿童。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动在贫困地区普遍落地,健康扶贫与健康中国战略正在稳步推进。
要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是根本。截至2018年底,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已全部建成至少1家县级公立医院,三级医院已派出超过6万人次的医务人员参与贫困县县级医院管理和诊疗工作,提供门诊诊疗服务超过3000万人次,管理出院患者超过300万人次,住院手术超过50万台。
7月9日,卫健委扶贫办主任、财务司司长何锦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卫健委通过派驻医务人员的“传、帮、带”,帮助贫困县县医院新建临床专科5900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超过3.8万项。已有超过400家贫困县的县医院成为二级甲等医院,30余家贫困县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的水平。但是长期以来,卫生健康资源始终存在着资源总体不足、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农村贫困地区尤其突出。
为全面摸清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现状和底数,2019年1月,卫健委会同国家医保局、国务院扶贫办,对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了全面的排查。排查发现,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仍有46个乡镇没有卫生院(虽然有些乡镇的人口非常少)。有666个卫生院没有全科医生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而这种现象80%集中在“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1022个行政村没有卫生室,6903个卫生室没有合格的村医,53%集中在“三区三州”。另有1495个乡镇卫生院、24210个村卫生室没有完成标准化建设。
对于上述问题,何锦国表示,卫健委将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作为健康扶贫的底线性任务,以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作为三大主攻方向,力争到今年年底,全面消除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的“空白点”。实现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提高贫困地区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特别要提升贫困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责任编辑:guanliy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