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之声讯 据中国经济网 如何让公益搭上商业金融、共享经济、网络科技等新元素的顺风车,促进新公益时代的创新发展,成为当下公益领域的热门议题。9月5日,由爱德基金会、中国慈善联合会、苏宁公益基金会等国内多家知名公益组织联合举办的“2017公益创新峰会”在南京举行,国内公益慈善界“大咖”、180多家投身公益的企业、50多家专业公益组织汇聚南京,纵论公益跨界发展。
基金会总资产五年翻一番
据峰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目前,全国已设立6199家基金会,并以每年新注册1000家的速度激增。各类基金会的总资产,也从5年前的535亿元增至去年底的1194亿元。
公益需求井喷,刺激大量基金会的诞生,其中包括国企、民企以及知名人士个人设立的基金会。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基金会越多,且八成以上由民企创办,比如腾讯慈善公益基金会总资产已达7亿多元。由知名人士设立的个人基金会数量也在迅速增长,从10年前的13个增至1985个。国内基金会主要从事教育、医疗救助、扶贫等公益项目,其中教育项目占35%、医疗占18%。
基金会中心网执行副理事长程刚认为,我国基金会还有个显著特征,就是注资人喜欢自己干、自己管,而发达国家的基金会主要由第三方专业公益组织运营,这也导致国内基金会的专业性天然不足。
致力于公益组织孵化的江苏启迪控股负责人胡波认为,基金会如果一直停留在企业和个人亲自服务上,将很难做大。为此,启迪正在开发第三方公益组织孵化器平台,利用自身在全球设立的200多个商业机构孵化器,嫁接技术、资本和产业,在孵化器中融合公益慈善和商业元素,推动更多专业公益组织诞生。“我们正尝试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为企业、基金会和公益组织三方服务。”胡波说。
公益需要多边融合跨界“杂交”
《慈善法》颁布一年来,全国新认证2000多个慈善组织,年度捐赠额达1200亿元。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刘佑平却如此发问:“除了数据,我们还要扪心自问,现代慈善理念有没有更深入人心,老百姓是不是真的感受到了慈善的力量?”
华衣集团联合多家企业创立华衣基金会,在云南丽江建学校。3所学校建好后,发现并没有解决问题。当地最缺乏的是师资,随即调整方向,联合南京夫子庙小学等多家中小学与当地对接培训。学校建好、老师培训好,华衣基金会决定退出学校管理。“基建、培训、行为习惯培养、退出、复制到更多地方——这是我们摸索的新公益模式。我们用企业经营理念推动慈善理念更新,因为公益应带来深层次的改变。”华衣集团负责人丁勇说。
跨界引发的公益创新方兴未艾。弘阳集团在帮助困境儿童前,选择先吸纳其父母就业;未来域资产管理集团资助智力障碍儿童时,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标准化租赁装修“青年公寓”,无偿提供给机构老师。刘佑平认为,公益慈善的老路真的走不通了,要突破传统模式束缚,必须打破常规进行创新,而创新的源泉必然来自民间。跨界是创新的关键,公益要与商界、媒体、文化、教育和环保等紧密结合,走出封闭的小圈子,跨学界、跨行业、跨国界,“杂交”多边融合才能持续生长。
结合商业优势做公益带来共赢
“社会痛点便是社会企业的靶心”“社会企业如何弥补政府部门的失灵”“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蕴含商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的观点得到广泛响应。如何重新认识公益与商业的关系、公益与市场化是否水火不容等话题引发热议。
结合自身产业和商业优势,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寻找商机,成为很多企业和基金会的共识。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在扶贫项目中开发农村小额信贷业务;万科公益基金会在房产开发中植入环境和社区建设公益项目;苏宁利用苏宁易购众筹平台,带动众多合作伙伴加入公益行动。三胞集团在对接帮扶南京江宁区西宁社区时,结合企业安康通虚拟养老系统,将平台建到社区,将小山村打造成养老示范社区。
在公益商业化运营上,腾讯公益可谓先行者。腾讯慈善公益基金会发起的“9·9公益日”成为公益界的盛大节日,数百家公益组织、知名企业、明星名人、爱心媒体参与其中,今年9月9日的公益日配捐总额将突破6亿元,数千个公益项目将获得资金注入。
基于这些鲜活的实践,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认为,社会问题带来的不仅是麻烦,也可能是商机。新公益最大的特点就是整合资源,追求效率,而不是一捐了事。在爱德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丘仲辉看来,公益与企业的边界正在模糊,公益和商业、科技、金融等元素的跨界不断出现,说明社会需求在变化,多元素注入公益的行为已带来可喜的共赢。
本报记者 唐 悦
责任编辑:guanliyuan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