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之声:010-57027127 投稿邮箱;zggyzs@126.com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人员查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生关注

“互联网+慈善”的生存之道

时间:2017-04-01 15:22:51  来源:中国公益之声  作者:王学军
导读:“网络慈善”是受互联网发展出现的公益慈善新业态,“互联网+慈善”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公益慈善理念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公益慈善发展业态。

   中国公益之声讯 据慈善公益报消息 (记者 王学军)“网络慈善”是受互联网发展出现的公益慈善新业态,“互联网+慈善”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公益慈善理念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公益慈善发展业态。

  近年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借助互联网持续发力,不断创新,网络慈善开始向精细化、全民化、广覆盖式发展——内容涵盖扶贫、助学、疾病救助、助残、扶助妇女儿童、环境保护、动物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公共建设、人文关怀、社会创新等各领域,参与方式也多种多样,捐赠者只需轻点鼠标,或触摸手机屏就可实现任何数额货币的捐赠,操作非常便捷,极大地降低了捐赠门槛,在全社会范围内激发出越来越多的爱心,让慈善的“正能量”更加广泛和深刻地影响更多的人。

  但是,创新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监管不到位,假慈善、骗捐现象滋生蔓延,伤害了人们的爱心,也给中国探索社会公益慈善新方法敲响警钟。网络慈善如何才能走得更好?本期“深度”栏目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

  成效显著大有可为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电脑、手机、平板等数字网络应用平台已成为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必需品,互联网在使工作、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限接近。而在慈善公益方面,互联网科技更是迸发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发挥了让所有人都想象不到的影响力,让未来拥有更多可能。

  让慈善公益理念融入每个人的生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指尖公益”“随手行善”的概念逐渐流行起来,例如3月12日植树节当天,为进一步提高网友的环保意识,助力内蒙古阿拉善沙漠地区的生态修复, QQ浏览器联合腾讯公益启动了一场很特别的公益活动,用户只要参与答题兑换3个树种,QQ浏览器就会在内蒙古阿拉善种下一棵梭梭树。在这一过程中,用户免费参与,除了答题外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所有费用全部由QQ浏览器承担。用户只要捐献自己的爱心,就能创造实实在在的绿化效益,这就是“随手公益”在绿化环保领域的实际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公众的广泛参与,使得利用数字化方法促进现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正成为一种新趋势,通过互联网参与公益活动正在成为公众的一种普通生活方式——打开贴吧,按照即时发布的信息就能捐赠旧衣;点点手指就能为公益慈善众筹贡献一份爱心;就连每天走路的“步数”也可用来做公益……这样的“指尖公益”“随手行善”你动心了吗?

  “指尖公益”“随手行善”,绝不仅仅在于能捐种多少棵树,能为公益慈善活动募集多少衣物善款,而是通过此类活动让慈善公益的理念融入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中去。尤其是当移动互联网融入人们的生活中,让公益慈善的“正能量”更加广泛和深刻地影响更多的人,倡导人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献出一点点的爱心,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更多的人。

  “从根本上来说,网络慈善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公益慈善行业的生态。”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胡广华表示,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公益慈善离普通百姓很远,各个公益慈善组织的主要捐赠也大都来源于大企业、大慈善家。而现在,人人都可以参与公益,人人都可以成为受益者。公益慈善从此走下圣坛,逐渐成为普通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说,当慈善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背后改变不仅是数字的攀升,更带来了公益慈善生态的春天和希望,为未来公益慈善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想象力和解决方案。

  网络慈善的出现创新了扶贫模式

  据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透露,截至2016年12月,有32.5%的中国网民使用过互联网进行慈善行为,规模达到2.38亿。其中,使用互联网进行扶贫行为的最多,占比达到16.8%。当前,我国仍有数千万人口需脱贫,网络慈善的出现创新了扶贫模式,在推动公众参与社会扶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慈善+扶贫”正让更多贫困人口受益。

  扶贫先扶智。通过互联网将高质量、实用性强的知识和技能平等有效输送到贫困地区,全面提升当地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水平,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促进当地群众素质快速提升。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互联网公益在教育扶贫方面已经深度介入,云教育、远程教育等网络教育新平台有效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延伸的束缚,通过网络将优质教育资源传递到贫困地区,让更多孩子有走出大山,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12年前,当洪波在甘南草原遇到一对靠挖虫草挣学费的藏族小姐妹、决定资助她们上学时,这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高级工程师绝对没有想到,12年后,凭借互联网的力量,她一手创立的格桑花西部教育救助会竟能为24万名西部少年儿童募集到1.02亿元的爱心物资。现在,“格桑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西部教育慈善扶贫的重要传播平台。

  而去年由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的网络扶贫五大工程更是为精准扶贫打开了重要的窗口,激发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依托互联网庞大的用户大数据,针对不同农户及农产品,优化销售渠道、提升效率、促进地方特色产品的规范化,让产业供给侧实现互联网化、数据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不同贫困地区找准更加适合的脱贫方式,更快速地奔向小康之路。

  为身陷困境的人们重新点亮希望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近两亿人正面临着“灾难性支出”,突发重大疾病或灾难成为这些家庭最大的痛苦和折磨,因病因灾致贫、因病因灾返贫的家庭更是不胜枚举。“互联网+”在“救急难”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新兴的求助方及救助方式的互动平台,为许多身陷困境的人们重新点亮了希望的明灯。

  “救急难”的首要要求就是快,快发现、快救助、快见效,相较于传统救助模式,“互联网+”使“救急难”行动变得更为灵活高效,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比如筹集医药费。在现在的一些筹款平台上,只要备齐相关证明就可以发起项目,不但手续简单,而且募款速度非常快。

  家住在江苏省徐州市丰县的徐志玲,女儿今年2月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下了病危通知书。她们一家人的积蓄加上亲戚朋友资助的钱,大概能凑20万元,而这目前来看只够前期的化疗和各种检查费用。为陪孩子治疗,一家人失去了收入来源,至于以后骨髓移植和术后可能出现排异反应所需要的费用,夫妻俩一点办法都没有。在病友的推荐下,徐志玲在爱心筹大病救助平台发起筹款,向社会好心人祈求援手。让一家人没想到的是,求助信息发出一天时间,经过上万次分享和两万多次帮助,一家人收获了50万元爱心款,看到久未联系的同学朋友,还有很多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纷纷伸出援手,徐志玲感动得无以言表。记者近日打开 “轻松筹”的筹款网站,发现注册用户已有近1.4亿个,筹款项目170多万个,支持次数更是达到近3亿次。

  “一个人捐100万元,不如100万个人每人捐一元钱。同样是100万元,效果是有差别的。以互联网思维做公益,可以让公益筹款变得简单便捷,让公益组织的执行更加公开透明,让各类社会资源通过更高效的渠道参与公益,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让社会力量能有序、有效地参与政府部门推动和解决救急难工作。”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肖隆君说。

  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互联网慈善凭借着自身独有的优势,在传统慈善遇到瓶颈时打开了一扇通往慈善的大门,为慈善提供了更加平等和广阔的空间。然而,随着互联网公益慈善的高速发展也伴生着“骗捐” “诈捐”以及监管缺失等不和谐的音符,极有可能造成公众对真慈善、真公益的误读,破坏慈善生态。人们急切盼望净化互联网公益慈善,还爱心一片净土。

  假借公益之名沽名钓誉、骗取钱财现象悄然滋生

  互联网与公益慈善的深度结合,前所未有地调动了社会公众的行动力,让慈善更加开放化和大众化,然而,网络慈善的高效便利也让不法分子嗅到了“商机”。由于众筹平台监管与审核上的漏洞,假借公益之名沽名钓誉、骗取钱财的现象也在一些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上悄然滋生。

  去年11月3日,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人民法院对一名“公益明星”作出了有罪判决。凉山汉达社工服务中心、凉山春城青少年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闫伟杰,将单位代为管理的财务款64790元非法占为己有,挪用慈善资金10万元。这位被称为“义工李白”的“公益明星”,曾在众筹平台运营“给凉山代课老师补贴”项目,短短5天时间就筹集了141万元善款。正是该项目中的宣传与事实不符,引起了警方的注意。此前,他还在“乐捐”平台上发起了20余个筹款项目。由于被捕,多个项目无法继续执行,严重损害了慈善公益机构的公信力,打击了爱心人士参与公益慈善的积极性。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现阶段法律法规对互联网公益慈善行为的规范还存在不少空白,行业缺乏制度和监管,信息披露与公开透明机制不健全,为不法分子留了可乘之机。”成都一位公益组织的负责人说。谁在管理这些资金?用什么样的形式去托管资金?正因为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广泛影响力和高参与度,让公众对捐款的去向更为关注,也使得公众对“瑕疵”的容忍度更低。

  多位公益机构的负责人表示,法律法规、监管标准、操作规范等的缺失无疑影响着互联网公益慈善的良性发展,随着《慈善法》的实施,亟待出台与之配套的法规及相关细则对其予以约束,为开放性的网络公益慈善平台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和良好的社会保障。

  彰显社会爱心的同时,仍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

  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为需要救急的草根打通了渠道,也彰显了社会大爱。但低门槛、高效率的另一面则是信息平台对个人求助信息把关不严、捐款资金去向不明等问题。以时下正火的“个人众筹医疗费”等筹集资金类公益活动为例,频频爆出的“病例信息造假”“谎报个人财政状况”等新闻,使其在势头迅猛的同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据媒体报道,去年10月一名乳腺癌患者的子女称为母治病花光所有积蓄,后续治疗还要每月五六万元,所以在轻松筹公益平台发起众筹30万元,而医生称目前治疗总费用1.7万元,自费仅承担6000多元,预测全部费用也仅为5万元,“轻松筹”成了“轻松骗”。

  “限于人力和时间不足,有些网站或单位在进行众筹资格审核时,是通过其展示的资料进行判断的。但这些医疗证明等内容有伪造的可能,且募款人的真实收入情况也可能被隐瞒。”一家公益网站的负责人对此分析说。互联网募捐平台目前存在两大短板:一是难以对相关信息逐一把关,一旦虚假信息进入,就有可能引发诈捐情形;二是传播迅猛,诈捐信息发布后善款往往难以追讨。

  除互联网慈善平台上的项目乱象外,乱象更多的还有“朋友圈”个人求助行为。充斥网络的求助信息真伪难辨,有的夸大病情、困难,有的隐瞒家庭财产状况,甚至造假骗捐、借“悲情”进行商业炒作,让人们在献爱心时感到无所适从。

  对于备受关注的个人求助问题,《慈善法》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个人求助属于公民个人的权利,法律没有禁止个人求助,但我们要提醒爱心人士对陌生人的求助保持理性。”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对此表示,千万不能将网络个人募捐视为不受法律规制的虚拟世界。个人求助虽然不在《慈善法》约束范围内,但如果其中涉及欺诈,我国的《慈善法》《刑法》都有明确的规定,欺诈性的募捐行为也是诈骗行为,可以依据《刑法》定罪。所以,个人通过网络求助应当实事求是,一旦出现欺诈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广州市慈善会秘书长汪中芳认为,互联网让个人求助的实现变得简单,而且突破了传统的邻里互助模式,具有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的性质,而诸如如何防止个人求助的信息造假和骗捐的出现?在众筹主体病愈后,众筹剩余的钱如何处置?众筹后有没有高档消费的权利?富人能不能进行个人求助?多穷才可以进行网络众筹?对求助者的经济状况如何界定等等,仍然是一系列待解的问题。

  记者手记

  把人性的关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都可能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爱的节点。一点善意和随手一转便是慈善,如此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展现善良的众筹方式,极大地触动和释放了公众的爱心。然而,在人们欢呼互联网为慈善提供了更加平等和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骗捐、诈捐、假慈善等对爱心肆意践踏的不和谐音,着实让人寒心。

  爱、善意、关怀,这些美好的人性力量,永远值得世人珍惜,在我们谴责这种利用和欺骗公众善意的行径的同时,不能因为一次被骗,就义愤填膺,发誓从此不再受骗上当。遵从本心,做了自己该做的就好了,不要因为事后知道自己的善意被利用了而懊恼,即便真的伤害了你,爱心也不应该因此变冷。

  爱心虽然并不稀缺,却需要被唤醒,更需要去精心呵护。互联网慈善能否持续发挥作用,更多地汇聚社会正能量,关键在于能否拥有充足的社会信任形成良性循环,而这还取决于有没有建立专业透明的公益慈善运作体系。否则,互联网慈善之路只会越走越窄,不断稀释透支社会信任。

  人性的关爱在互联网产生之前就早已长期存在了。互联网担负的使命应该是帮助我们打破时间、地域、文化、语言的障碍,把人性的关爱传递给更多的人,传递到世界每个角落。

责任编辑:guanliyuan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