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开始,(广东)东莞交警在全市各繁华路口,开展整治“中国式过马路”行为,对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违法,以劝导、警告和教育为主。记者在现场看到,被教育警告的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大都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下次不会再犯。
近期,全国多个城市都掀起了治理中国式过马路的热潮。针对相关的马路乱象,南方日报《东莞观察》更是推出“中国式过马路”拷问道路管理系列报道。究其缘由,“中国式过马路”不仅有可能伤害到本人的人身安全,更具有高度的公共风险——某些人乱穿马路,机动车辆忙于避让,可能产生连锁事故,从而伤及他人。因此,从降低公共风险的角度来看,整治“中国式过马路”势在必行。问题是,如何治理中国式过马路?
交警支队民警介绍,对于违法行为人,以劝导、警告和教育为主。“将视整治效果,看是否开罚。”与此同时,在执法现场,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也介绍:行人不按规定过马路的行为可处10元罚款。
通过劝导、警告和教育这些相对柔性的执法手段,能否达到治理中国式过马路的效果?网友“方少”称:“通过警告和教育劝导行人,执行起来非常有难度。许多人已经养成了不遵守交通规则、不看红灯的习惯,通过说教很难引起这些人真正的重视。”
而“行人不按规定过马路的行为可处10元罚款”的规定,更是引来了众多议论。网友“Ben_Ji”称:“这样对付不了东莞的中国式过马路,罚款10块20块!东莞人不差这个钱,就差这个素质!”“Air_Sheep”则称:“罚得太轻了!携带儿童不按规定过马路的更应该重罚!”。
罚款只是一种手段,之于公共安全考量,罚款额度也可以调整,但在劝导、罚款等,以交警为主导的治理中国式过马路背后,很多市民对城市交通规划、执法的可持续提出了疑问。网友“黎婉平”微博留言称:“没红绿灯的地方、没斑马线的咋整?那些人过马路该遵守什么?还有,红绿灯的时间也不尽合理,有时候等很长时间才等到绿灯,结果都还没过到对面,就换灯了。”
层出不穷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背后,除了规则意识匮乏,执法部门疏于监管外,更是公共交通体系在一些细节设计上的不合理。“如果行人遵守交通规则,机动车却到处乱闯乱撞,罚款也解决不了马路上的乱象。”
网友“chok锋Uncle麦大Q”也在帖子中称:“要上电视、上报纸的时候,相对整治比较好。过后呢?”这是对执法可持续性表示出的担忧,事实上,如何避免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以及规则意识的普及成为常态化,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治理中国式过马路,柔性的、刚性的执法,都还只是一个方面,真正要普及和贯彻道路交通安全意识,除了长期的制度手段外,还需要在公共道路交通资源的配置,公共交通体系的细节设计上下功夫,唯有此,才能规避中国式过马路。(记者 郭杨阳)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