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民教育本身是一个交流、对等的过程,中国可以更自信、开放地认识到自己对世界的贡献,特别是中国当前的教学成就等。”近日,国际组织“课程基金会”首席执行官、英国著名课程领导力专家彼得·琼斯先生在北京举办的“‘让世界走进课堂,让学生走向世界’世界公民教育主题研讨会暨培训”上鼓励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公民教育。
那么,世界公民应该具备什么条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素研究员认为,第一,尊重不同的文化价值。第二,设身处地感受贫穷与封闭,反思个人与世界的关系。第三,在全球相互依存的关系下,学会处理共同面临的问题。例如,面对气候变化问题,就需要有更高的智慧。第四,在同一个世界,彼此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就需要相互理解,进行有效讨论,并选择恰当的方案。第五,不仅要有价值观、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实际行动。
“世界公民教育要求不同学科教师在教授课程时能够深入其中,并间接地向学生传播成为世界公民的知识。”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教授对世界公民教育实践提出建议,提倡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并渗透到所有课程中。世界公民教育不是一门课,例如地理课介绍国外的天文、地理知识,而历史课讲授其他国家的文化等。
研讨会上,彼得通过对比传统学校所学与工作和交际上所要求的技能强调,学校恒久不变的传统课程设置已经跟不上时代节奏,因此我们需要更新一些对学生有用的知识。
“世界各国在世界公民教育中,都面临考试和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彼得表示,虽然有些学校可能会向学生讲授国际理解教育或世界公民教育,但在考试上,依然会采取旧方式与方法。据彼得介绍,新加坡制定了一个政策,旨在让学生能够经得起人生的考试,而不是让学生度过考试的人生。其在课程设置中融入各方面的因素,做到学校考查什么,学生就能学到什么。
对此,英国文化协会校际连线项目首席培训师萨拉·赫瑟林顿补充表示,想要测试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就教给他们什么样的知识,而且我们应该改良过去的考核办法。
本次研讨会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主办,来自英国和中国的世界公民教育专家、国际项目负责人,以及国内的近百名政府、中小学管理人员及教师代表与会并参与讨论。(实习生 谢仪 本报记者 黄金鲁克)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