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研腐败已成热点话题,违法违纪案件时有曝光。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对科研经费“恶性问题”进行痛斥。如今的学术科研界,科研经费“扩大用途”、“挤占挪用”已成普遍现象。发票套取费用、收受回扣、虚假合同骗取经费等等,更甚者,财务管理人员顺手牵羊,这些都是腐败分子的惯用手段。据中国科协调查:我国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甚至不知去向,科研领域虚假腐败之风愈演愈烈。
在当今我国大力提倡科技创新之际,如此腐败现象的泛滥,必然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首当其冲的无疑是我国的科研水平。据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每年发表的科研论文越来越多、越来越长;书越出越多、越出越厚,但在科技领域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却很少,导致科研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大量存在。正如著名的天文学家萨根所说:“落后的科学普及及放弃的发展空间,很快就会被伪科学所占领。”如果任由这样的不正之风蔓延,长此以往,必将阻碍科技创新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科技工作者个人也会得到道德与法律的批判与制裁,科研领域更会陷入“前腐后继”的怪圈。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研人员的科学素养。温家宝总理曾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实质。并提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要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工作,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工作要求。科学精神最核心的理念理应是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倘若科技工作者面对利益的诱惑时,不能“防腐拒变”,思想道德出现滑坡、物欲膨胀,无视公共道德,藐视法律与科学伦理,那么国家的科研进展必将受到阻碍。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科研工作的监管力度。制度建设是推进反腐败的根本,回顾历史,对照现实,我们都会发现:制度缺失缺陷容易导致权力腐败;制度执行不力会使一些人走向腐败。长期以来,科研人员与利益靠的太近,又缺少相应的规范和细则制约,部分科研领导人权力集中却不受监督等等,都是腐败的根源所在。若要荡涤科研界广泛存在的不正之风,必须根据客观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为操作规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贯彻落实。抬高经费的申请门槛,对各项科研经费的划拨进行严格把关,定期追踪经费的去向,杜绝“问题科研经费”的出现,使每一笔经费的用途透明化。
加大惩治力度,认真落实科研界的反腐倡廉工作。对已曝光的违法违纪案件进行严厉惩处,坚决打击各类欺上瞒下、挪用公款的现象,拒绝账目不清不楚、不了了之,真正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经受不住课题经费、职称、地位等利益的诱惑,发生败坏科学道德行为,甚至触犯法律法规,就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为自己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付出沉重的代价。此外,科研领域也应把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重要工作来抓。定期开展警示教育,鞭策各科技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个人“防腐拒变”能力,真正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拉伯雷曾说:“智慧不属于恶毒的心灵,没有良心的科学只是灵魂的毁灭。”当今我国的客观实际为科研领域提供了众多的发展机遇,作为引领科学风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责任重大,必须抵制住利益金钱的诱惑,潜心于科研事业,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通讯员 韩德英 )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