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之内,国家发改委连发两个通知,要求切实落实气源合同,有序实施“煤改气”项目,不能“一哄而上”,可见当前问题之突出、形势之急迫。
为了治理大气污染,很多地方开出了压减燃煤、调整能源结构的药方,纷纷提出“煤改气”,国家发改委的两纸通知是给当下“煤改气”热的一个必要的提醒和警示。
应该说,有些地方具有“煤改气”的条件,可以实施这项工程;可有的地方没有充足气源供给,也要大搞“煤改气”,恐怕难以持续。
其实,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一哄而上”的不止是“煤改气”。对不少地方来说,上级文件里提的措施得上,否则好像落实不力;其他地区有的措施得有,否则好像不够全面;专家认可的措施更得有,否则好像不够专业。唯独欠缺的,就是基于自身实际提出的特色措施,有时显得有些机械、僵化。
若要问这些措施是不是科学、是不是行得通、是不是可持续,估计不少政策制定者难以拿出充足的论据。“一哄而上”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治理污染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是一种希望快出政绩的心态作怪。
以前,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政绩,不惜大上“两高一资”项目,习惯性地让保护为发展让路,加剧了污染。如今,大气污染治理得到高度重视,好空气纳入了政绩范畴,主政者都希望能在自己任内见实效,不愿意因污染而丢分、丢面。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急切心情可以理解,追求治污政绩无可厚非,也符合公众期盼,但如果操之过急,什么措施见效快就上什么,不做可行性分析,不做长远打算,其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尤其是“煤改气”,由于我国天然气供应紧张,如果不顾条件都要搞,很可能导致天然气供应不上,影响正常生产生活。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大气污染不是一日而聚集起来的,治理起来自然不能一蹴而就,这是客观规律。大气质量排名居后的地方,即使脸上挂不住,心里也要沉得住,脚下也要稳得住,要充分认识到治理大气污染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之前有省份提出需要18年治理达标,公众质疑其治污的决心和意志;如今有地方承诺在很短时间内摘掉重污染帽子,公众同样心存质疑。这次,公众质疑的不是其决心和意志,也不是其在短时期内能不能达标,而是这种“突击性达标”究竟能否持续。
大气污染治理虽然关乎面子、形象和政绩,但绝不能成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否则,民生工程就可能保障不了民生,民心工程自然也很难得民心。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面对污染,政策制定者不能先乱了阵脚,不能只看结果不讲过程,更不能只看眼前不顾长远。只有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多采取可操作、可持续的措施,才能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才能见实效、有长效。(岳跃国)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